帕慕克

作品数:474被引量:108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虎杨中举朱春发高华毕文娟更多>>
相关机构:南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暨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名作欣赏(上旬)x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隐喻的森林——读《红发女人》被引量:1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9年第8期116-118,共3页李松睿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土耳其出版了自己最新的长篇小说《红发女人》。此后,这部作品就开始了它在全球的旅行。2018年,《红发女人》被翻译为中文,得以与汉语世界的读者见面。虽然这部小说在问世后成为全球图书出版市场上的热...
关键词:女人 图书出版市场 森林 隐喻 长篇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 帕慕克 土耳其 
相遇在历史谜踪——也谈《我的名字叫红》被引量:1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4年第5期65-65,66-71,共7页董之林 
读奥尔罕·帕慕克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以下简称《红》),看得出作家的“书卷气”。如他所言:“一个有书卷气的作家——不仅想要表现所生活的当代土耳其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且想要表现其丰富的传统及其发展过程。”
关键词:《我的名字叫红》 历史 书卷气 《红》 帕慕克 土耳其 作家 小说 
中心的追寻与离散——读帕慕克的《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3年第12期36-39,共4页苏妮娜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脱胎于帕慕克所作的诺顿演讲,哈佛大学的这个诗学论坛只为举世知名的艺术大师所设。曾经受邀于诺顿演讲的当代世界著名作家还有卡尔维诺和米沃什,
关键词:小说家 帕慕克 感伤 天真 离散 艺术大师 哈佛大学 卡尔维诺 
废墟的美感——奥尔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0年第10期43-45,共3页吴晓东 
没有什么人类的物质形态能比废墟更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也没有什么美感能胜过废墟之中所蕴含的荒凉与忧伤之美。有不少人酷爱废长城。即使到北京周边诸如八达岭、慕田峪、司马台、金山岭这些已经修葺完好的观光长城游览,也尽量走到尽头...
关键词:帕慕克 奥尔罕 伊城 金山岭 历史感 司马台 法国诗人 少年时代 城市形象 外来者 
《黑书》:无用之用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10年第1期56-57,共2页徐则臣 
天热让人变懒,这个夏天我几乎不着一字,要修改的长篇顽强地停在三分之一处。为自欺欺人地觉得自己还干了点事,闲下来我就读书,读那些十来万字的小册子,一两天一本,两个月下来桌边就立了一堆,很可以安慰自己。小东西读多了也腻,想找个大...
关键词:无用之用 帕慕克 奥尔罕 诺贝尔文学奖 一本 我的名字叫红 博尔赫斯 一遍遍 如梦 守规矩 
旧笔记:读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9年第5期98-100,共3页孙文波 
这两天读完了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书。它是一本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是对一座城市的灵魂进行深入分析的书。帕慕克通过对伊斯坦布尔的建筑、风景的描述,和对历史带来的变化的剖析,写出了他对这座自己生活的城市的认识。就对一座城...
关键词:帕慕克 一本 中国作家 叶芝 文化品质 非理性 历史图 杀猪 后街 心智活动 
奥尔罕·帕慕克的“帝国”悠思被引量:2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7年第8期108-111,共4页梁晴 
二○○六年十月,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因为他的小说在"追求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面对这顶文学桂冠,帕慕克受之无愧。
关键词:帕慕克 奥尔罕 瑞典文学院 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形式 我的名字叫红 土耳其人 凯末尔 叙事视角 传统叙事 
描绘文化冲突与杂糅的文学“细密画”——二零零六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赏析被引量:2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07年第1期50-54,共5页杨中举 
关键词:我的名字叫红 帕慕克 诺贝尔文学奖 文化冲突 金角湾 奥尔罕 土耳其人 百科全书式 神话世界 西方文化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