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牍

作品数:66被引量:96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任海涛汪雄涛吴欣严曦赵久湘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古代司法中的“察情据证”方法
《证据科学》2025年第1期34-45,共12页胡佳 
“推事有两,一察情,一据证。”这段话精炼概括了中国古代刑事证明的精华,标志着情证兼用观念的开始形成。“察情据证”中“情”是作为证明方法而言的,既指人心、人情等非实定法层面,也包含事之常理。具体适用上,当存在情理矛盾时,以证...
关键词:情证兼用 证据审查 古代诉讼 判例判牍 
诗人与循吏的融合:《张船山判牍》审美价值探析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年第2期98-103,共6页罗莹 蔡羽 李玉琦 
四川历史文化故事普及基地项目“《张船山判牍》研究”(SCPJY202302);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彝族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新时期高职院校彝族学生美育路径研究”(YZWH2329);四川职业技术学院重点研究项目“《张船山判牍》研究”(2023YRA02)。
性灵诗人张船山不仅以卓著的诗书画屹立于“儒林”,同时也是一代“循吏”,清正廉明,敏于听断,素有“神断”之称,有襟霞阁主编的《张船山判牍》留存于世,流传甚广,影响颇大。《张船山判牍》不仅题材丰富,广泛反映嘉庆时期的社会生活;而...
关键词:张船山 诗人 循吏 《张船山判牍》 审美 
吴中判牍:晚清循吏蒯德模的情理司法
《检察风云》2024年第3期70-71,共2页宋伟哲 
中国古代的正史大多设有“循吏传”,讴歌勤政爱民的优秀官吏。在诸多循吏中,不少人凭借司法方面的杰出才能流芳千古。遗憾的是,史家惜墨如金,大量循吏的司法事迹,特别是那些兼顾情法,充满中国式法律智慧的经典判决都难觅踪迹。好在凡事...
关键词:法律智慧 循吏传 判牍 勤政爱民 清史稿 情法 平允 
陆陇其的司法审判思想探析
《嘉兴学院学报》2023年第4期140-144,共5页于士跃 
《陆稼书判牍》一书收录了陆陇其在嘉定县和灵寿县为官时审理案件所作的判词,经过对这些判词进行阅读和研究发现,陆陇其有着丰富的司法审判思想,包括依法审判的思想,重惩罪犯、以儆效尤的思想,教化调解的思想以及情理法相结合的思想,其...
关键词:《陆稼书判牍》 依法审判 情法兼权 教化调解 重惩罪犯 
樊山判牍:晚清诗人笔端的法理与人情
《检察风云》2023年第1期68-69,共2页宋伟哲 
提起近代史,中国人的心中往往五味杂陈。当时的清政府,从上到下腐朽无能,难觅“循吏”之踪影。不过,若以法律和文学而论,晚清名士樊增祥不可忽略。论文才,他派承晚唐,长于艳体,诗坛举足轻重;论吏能,他深明情理,善批判牍,备受法界推崇。...
关键词:艳体 传统法律文化 樊增祥 循吏 晚清诗人 法理 
清代司法实践下对“嗣产”案件的处理方式及目的考量——以《于成龙判牍》中“季氏五房争子”案为例进行分析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年第12期109-112,共4页石泉 
基于古代家庭“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这一朴素情理观念的影响,保证直系血缘关系下男性后人的存续便成为实现各家庭成员自身生养死葬乃至家族支脉延展不绝的理想选择。不过一旦出现婚后无子或意外早夭等难以预料的特殊情况,便只能退...
关键词:过继 嗣产继承 情理与法理 权责平衡 
清代民间经济纠纷的治理方式及其演变--基于家法族规和州县官判牍的研究
《中国经济史评论》2022年第4期23-42,共20页高原 燕红忠 
用友基金会第五届“商的长城”重点项目“中国族谱族规资料整理与研究(1368-1949)”(2021-Z10);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2020-354);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KYCX-2020-06)阶段性成果。
本文以清代民间经济纠纷及其治理方式为视角,通过对清代家法族规和州县官判膜的分析,探究清代民间经济纠纷治理中的官民互动及其演变过程,以窥清代基层社会治理转型之端倪。研究表明,家法族规作为清代习惯法的代表,是国家法的补充和延伸...
关键词:宗族 经济纠纷 家法族规 判读 
丛书总序
《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2022年第2期1-3,共3页 
中国古代法制源远流长,成文的礼制典章不胜枚举,文书档案汗牛充栋,仅以《中国珍稀法律典籍集成》《中国珍稀法律典籍续编》为例,前者为14卷本,后者洋洋十大册——珍稀的尚且如此,普通的则何以观!再说我国古代的法制形式,律、令、格、式...
关键词:法制体系 文书档案 判牍 中国古代法制 上古时期 法制演进 礼制 魏晋时期 
清代“伤人致死”司法情境下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差异分析——以《曾国荃判牍》中“糜少芝”案为例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65-69,共5页石泉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是中国古代律例中普遍认定的一种犯罪行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罪名被赋以不同的词称。基于特定行为对他人生命权存续造成侵害这一必然结果的发生,刑责惩戒和权益补偿即会随之成为州县官员在此类案件承审环节所...
关键词:“故意伤人致死” 方式手段 行为结果 目的考虑 
释法说理:《名公书判清明集》中的裁判法理被引量:1
《法学》2022年第9期29-44,共16页潘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传统中国判牍案例中的司法理念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1CFX058)的阶段性成果。
传统中国判牍案例蕴含着丰富的裁判法理,《名公书判清明集》即是典范之作。以蔡久轩、真德秀为代表的南宋司法官员们在裁判文书中,极为强调释法说理的重要性,既坚持以国法为依据,准法而判,又注重释明审理结果背后之裁判法理,追求国法、...
关键词:裁判法理 判牍案例 名公书判清明集 明刑弼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