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象

作品数:615被引量:751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张玉梅朱志荣于春海谭宏姣赵宗来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延边大学武汉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美与时代(美学)(下)x
条 记 录,以下是1-5
视图:
排序:
气的混沌与光的明晰——从哲学与文化背景看中西绘画的差异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5年第3期72-76,共5页冀志强 
中西绘画语言的差异主要源于轴心时期哲学与文化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与文化中,光是一种塑造世界的力量与本体性存在,这种观念通过摹仿理论对欧洲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欧洲绘画对于光色的重视体现为画面要明晰地再现事物,创造一种逼真...
关键词:  混沌 明晰 摹仿 取象 
《周易》变易中的美学意识刍议被引量:1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3年第4期28-31,共4页王再承 
《周易》观物取象,其关于阴阳、三才、天人合一以及刚柔、神、感、象等范畴的阐述,已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解释各种文化艺术现象和理论的重要依据。《周易》反对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哲学观,对万物变化持积极肯定态度。同生生不...
关键词:《周易》 美学意识 变易 中国古典美学 “自强不息” 主体能动作用 自然与社会 观物取象 
浅析《周易》美学与中国绘画的思想渊源被引量:1
《美与时代(美学)(下)》2012年第8期67-69,共3页王莉 
《周易》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八卦图的曲线,用简单的黑白两色,就将《易经》所蕴含的极为复杂的宇宙变化绘制其中。也就是这样的表现形式使得中国的绘画具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审美内蕴。中国绘画中的“观物取象”、“舍形悦影...
关键词:中国绘画 《周易》 思想渊源 美学 中国文人 《易经》 审美内蕴 观物取象 
论山水诗画意境的“象之审美”被引量:1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6年第10期43-44,共2页闫承恂 
作为山水诗画意境的“象之审美”,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可概括为三点:一是“仰观俯察,游心太玄”的观物取象方式;二是“心物相接”或“外师造化”的感物成象方式;三是“情景交融,境由心生”的由象入境方式。
关键词:山水诗 外师造化 观物取象 文化特征 仰观俯察 游心 心物 感物 艺术形象 画中 
彩陶艺术纹饰的审美观照
《美与时代(美学)(下)》2005年第4期19-21,共3页晏星 芮雪莹 
彩陶纹饰是原始先民“观物取象”创造的纹样,带有象形的明显特征,有装饰的目的及特点。它反映出原始先民审美意识生成的一些重要线索,表达了生命在自然中的体验。
关键词:彩陶艺术 观物取象 审美观照 审美意识 原始先民 几何纹样 艺术天地 鱼纹 自然物象 形式美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