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物

作品数:388被引量:350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刘伟生寇鹏程王向远朱志荣薛富兴更多>>
相关机构:深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作为中国美学元范畴的“感物”——李健《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读后
《中国图书评论》2025年第3期122-128,共7页张节末 
围绕着考察与建立“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经验的发生之学”之理念,将“感物”提升至古代美学元范畴,实现了“感物”研究的历史通观,彰显了理论性、整体性与权威性。作者并没有选择通常史论研究的编写方式,而是围绕研究对象展开书写,...
关键词:感物 中国美学 元范畴 
感物赋文,咏物抒怀——“咏物”主题阅读
《读写月报》2024年第35期4-7,共4页马校卫 孙俊强 
【导语】大自然,不仅给予我们视觉上的享受,还给予我们心灵上的慰藉、精神上的豁达与坦然。让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怀抱,解读大自然这本大书的每一页,于一花一叶中窥探世界,于一草一木中感悟生活,用生花妙笔感物赋文,表现对生活的认知与感悟...
关键词:咏物 走进大自然 主题阅读 感物 赋文 感悟生活 生花妙笔 豁达 
“心物相与”视域下的感物诗书写及其诗学质性
《中国文学研究》2024年第3期109-117,共9页熊江梅 
感物诗是在“气的宇宙观”下生成的独特文类。在“气的宇宙观”视域下,心、物同根同构又交相感应,成为呼吸相通的有机整体。秦汉以来随着“诗的时间”的发现,感物诗集中抒写时间体验,逐步积淀为体气与时气绾合的“叹逝”主题与四时结构...
关键词:感物诗 气的宇宙观 身体化的悲愁 气氛美学 
南国柘浆 糖业支柱 甘蔗如何缔造中国甜味
《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第16期128-133,共6页首阳 
前文提到魏文帝曹丕热爱葡萄,将赞美写进诏书,其实,曹丕与甘蔗也发生过许多纠葛。比如,他所作的《感物赋》,称自己“南征荆州,还过乡里”时,曾在居所庭院中种植甘蔗,看着它们从夏至秋“先盛后衰”而“悟兴废之无常”。另外,《典论》中...
关键词:曹丕 南征 感物 
仪式表演和公共情感——《礼记·月令》与中国早期的感物经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150-162,共13页闫月珍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文学物候传统的文献来源与早期形态”(23AZW004)。
在月令图式中,四时物候的更迭是一个程序,诸多文本均具有这样的叙述结构。从四季兴替的自然时间到仪式表演,显示出月令图式影响到社会行为。从祭祀仪式的意义看,感物的发生逻辑在于天时引发阴阳二气之动,促成自然物变,引发人心之感,形...
关键词:《礼记》 月令 仪式 礼乐 公共情感 
“兴”起一个世界——论早期儒家诗教中的“兴”
《现代哲学》2024年第3期154-160,共7页黄少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思想史视域下的郑玄天命观研究”(22FZXB037);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GZB20240388)。
“兴”是儒家诗教的重要观念。从古典诗教的视域出发,并借鉴现象学方法,可探明此观念所内含的生活经验及其独特意义。“比”“兴”都指向对物的陈述,但“兴”有更丰富的特征。古典思想以感物的方式来呈现物及其对人的意义,“兴”在陈述...
关键词: 早期儒家 感物 世界 诗教 
感物·迁情·发辞——以核心素养促古诗文教学
《学苑教育》2024年第14期52-54,共3页刘琴 
小学古诗文教学需要践行核心素养,欲将古诗文独特鲜明的文化内涵融入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把握其表现形态,在文化形态中感受经典魅力,在教学形态中寓教于学,在育人形态中形成多元化的能力;根据小学阶段的古诗文特点指出践行核心素养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核心素养 古诗文教学 
杜甫诗歌寒热书写的思想蕴涵及诗学史意义被引量:1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28-35,共8页黄小玲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2YJA751013)。
杜甫在诗中大量书写了个人“寒”“热”之体验。杜诗的寒热书写本于古典诗歌吟咏情性之本质,并受汉魏六朝诗人创作以及杜甫多年坎坷人生所影响。杜诗中的“寒”“热”不仅是对个人体感的描述,也包含了对外物的书写以及自我内心之困的形...
关键词:杜甫 诗歌 感物书写 
16世纪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物画中的物比较被引量:1
《艺术百家》2024年第2期1-8,共8页倪爱珍 
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陶瓷图像的文学叙事研究”(项目编号:18AZW004)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国博古图与西方静物画的兴盛都始于16世纪前后,都以静物为表现对象,但又有所不同。从物的属性来看,博古图中的物与人们的精神需求紧密相关,其主要功能经历了从宋代的正经补史到明代的雅文化象征再到清代的吉祥文化寓意的变迁;在西方...
关键词:博古图 静物画 感物 观物 
论《文心雕龙》的情感节制与创作关系
《中关村》2024年第3期120-121,共2页赵华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经学视域下的《文心雕龙》写作理论范畴研究[编号:2020CWX029]”阶段性成果。
在前创作阶段,《文心雕龙》以情论诗,把人的情感视为诗歌的第一要素。《明诗》篇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概括诗歌的产生及功能,认为诗歌生于情感对外物的回应,是对情感的抒发。《诠赋》篇称“睹物兴情”“情...
关键词:《文心雕龙》 《神思》 睹物兴情 创作阶段 感物吟志 论诗 《物色》 《诠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