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思想

作品数:203被引量:14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叶文宪曾广开柏桢王少军唐富龄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牧隐李穑忠君思想的诠释
《绥化学院学报》2025年第3期70-72,共3页庄庆涛 
牧隐李穑的忠君思想主要表现为“忠君爱国”“守志不渝”“智忠兼顾”。其忠君思想的形成主要源自于自身的教育背景、经历和现实处境。牧隐的忠君思想是韩国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牧隐忠君思想的考察和诠释有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韩...
关键词:李穑 牧隐集 忠君思想 
忠君思想在战后日本教育中的重现与隐忧
《语言与文化论坛》2023年第2期35-44,共10页方蓓蓓 
“忠”原本是儒家思想中君子的修身准则。自汉代始,中国历代王朝推崇忠君思想以确立臣民的恪守之道。5世纪,随着儒家思想东传日本,大和王权在创建古代天皇制的过程中吸收忠君思想。明治维新后,为构建绝对天皇制政权,日本政府颁布《教育...
关键词:忠君思想 《教育敕语》 《教育基本法》 《日本国宪法》 
清代正统史观与《盛京通志》的编修
《地域文化研究》2023年第5期61-70,共10页安大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ZD260)。
《盛京通志》为清前期东北方志的集大成之作,经多次续修、版本较多、内容丰富,修纂权经历了由地方向中央的转移。盛京在清代的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清修《盛京通志》特殊的政治文化意义。《盛京通志》的历史叙事是在清朝正统史观指导下展...
关键词:《盛京通志》 正统论 开国史 八旗共同体 忠君思想 
西周王臣附属初命王的观念与君臣彝伦的重建被引量:3
《史学月刊》2022年第8期29-43,共15页程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价值挖掘与传承传播研究”(20&ZD3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出土简帛文献与古书形成问题研究”(19ZDA250)。
西周时期的周公、祭公等王朝重臣,在时王面前常称先王为“我辟”并自称“烬臣”,无论生前身后都自意为先王之臣。从文献与金文中的种种细节来看,当时的王臣确有一种附属初命之王的观念。这种君臣观念的产生,乃是源于西周实行的“策名委...
关键词:君臣关系 册命 策名委质 殷周鼎革 忠君思想 
解读《论语》
《文化产业》2022年第21期I0004-I0004,共1页
《论语》乡党篇君命召,不俟驾行矣。【译文】国君召见(孔子),孔子不等车马驾好,立即先步行。【评析】孔子日常的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对礼制的遵守和敬畏。本章体现了孔子的忠君思想。入太庙,每事问。
关键词:忠君思想 《论语》 每事问 孔子 不俟驾 
孔子鼓吹忠君吗
《人生与伴侣(国学)》2021年第7期117-120,共4页鲍鹏山 
对孔子了解不深的人,往往以为孔子是极端忠君思想的鼓吹者。事实呢,恰恰相反。首先,“忠”字,在《论语》里,并不包含后世所谓愚忠的意思。《论语》中,涉及“忠”的有以下十六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关键词:吾日三省吾身 忠君思想 《论语》 愚忠 孔子 
浅析杜甫的忠君思想
《读书文摘(中)》2020年第6期0006-0006,共1页李艳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一生命运凄苦,饱受磨难,但是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却从未改变,无论是求仕和做官时期,还是身处江湖的布衣平民时期,他始终把忠君爱国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因此...
关键词:杜甫 忠君思想 忧国忧民 道德典范 
浅析“二桃杀三士”画像石的图案意义
《理财(经济)》2019年第10期70-73,共4页刘芳 卫潇洋 
汉画像石(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古建筑用材。它的形制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极其丰富,折射出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汉画像石(砖)的构图多采用写实的手法,多见阙楼桥梁、车骑仪仗、狩猎、舞乐百戏、历史故事、神话...
关键词:社会风情 装饰图案 画像石 实物资料 神话传说 忠君思想 汉代政治 
王国维诗作中体现的忠清忠君思想——以《张小帆中丞索咏南皮张氏二烈女诗》为中心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94-97,108,共5页郑斌 
王国维既是文学大师,又是“以诗证史”“以诗喻史”的史学翘楚。其所作“涉史”之诗,以史为据,引经据典,文笔深奥,有非常鲜明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立场。从《张小帆中丞索咏南皮张氏二烈女诗》等诗作中,可见王国维之“忠清忠君”的保守落后...
关键词:二烈女 王国维 烈女诗 忠君思想 
论《水浒传》中梁山接受招安的必然性
《中国文艺家》2019年第3期262-262,264,共2页许淇元 
本文深入探讨了《水浒传》中梁山团队接受招安的原因,并且详细分析了招安的必然性。正是由于当时社会浓厚的'忠君'思想风气、宋江作为领导者的决策失误、梁山团队内部结构分化及内部矛盾等原因,《水浒传》的故事才有了招安的结局,从而...
关键词:《水浒传》 梁山好汉 招安 儒家文化 “忠君”思想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