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

作品数:5924被引量:5660H指数:2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袁庆丰陈红旗陈国恩田丰刘小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艺术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日本筑地小剧场左翼转向的动机与过程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5年第3期166-170,共5页杨立 许美祺 
筑地小剧场是日本左翼戏剧活动的中心,也是日本无产阶级戏剧同盟的组织机关,但在此之前,小剧场一直以推进日本戏剧的西洋化作为目标,文章探讨了导致筑地小剧场左翼转向的各种动机和因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的创作...
关键词:土方与志 左翼戏剧 筑地小剧场 日本无产阶级戏剧同盟 
新时代中国乡土题材电影的美学建构
《南方文坛》2025年第2期74-81,共8页周仲谋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乡村振兴与新时代西部乡土影像的转型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3BC049。
表现乡村生活,关注乡土社会,是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传统之一。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淳朴、诗意的乡土想象,到左翼电影中凋敝、衰败的“废园”呈现,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激奋昂扬的乡土革命与乡村建设风貌,到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变...
关键词:乡土题材 新时期以来 乡土想象 中国电影创作 乡村建设 左翼电影 美学建构 乡土社会 
作为政治实践的美学:反电影的兴起、定义与策略
《戏剧之家》2025年第10期130-133,共4页吴宇超 
2023年浙江传媒学院青年教师科研提升计划项目“作为政治实践的美学——反电影研究”结题成果,项目编号:ZC23XJ012。
作为一种创作倾向,反电影散落于电影史的各个角落。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反电影是伴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欧美政治现代主义浪潮的兴起而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试图回到反电影产生的历史语境,借由彼得·沃伦等人的反电影概念,考察其兴起...
关键词:反电影 政治现代主义 左翼运动 女性主义 
流动的左翼面孔:王尘无的接受史
《电影艺术》2025年第2期152-160,共9页宫浩宇 
王尘无是左翼电影运动中首屈一指的影评家,但他却具备远非左翼影评家这一头衔所能框定的多重的人生面相与心灵图景。其友人、同僚与读者更多是从文学家而非影评家的角度来谈论(认可)王尘无的。1949年后,在经历了相当长的沉寂期后,乘着...
关键词:王尘无 左翼 散文 旧体诗 接受史 
左翼文艺及电影批评对决定论思想的克服——以郑伯奇为中心
《学术界》2025年第3期115-125,共11页安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剧与影视评论话语体系及创新发展研究”(23ZD07)的阶段性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左联”时期,“经济—阶级—艺术”的一元论封闭结构及其衍生出的一系列决定论原则,使文艺创作与批评陷入简单与粗暴。郑伯奇的文艺、电影批评体现出对诸种决定论思想的克服。一方面,他坚持“现实的自我”,将社...
关键词:郑伯奇 左翼文艺及电影批评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决定论 克服 
革命与传播:论于伶的改译剧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5年第1期118-123,I0003,共7页何菲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抗战时期新疆电影史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024BZW118);新疆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社科)“戏剧活动家的文化价值研究——以于伶为例”阶段性成果。
左翼剧作家、戏剧活动家于伶选择意旨精神与现实斗争相契合的外国戏剧进行创造性改译,其中国化、革命化的改译实践以及改译剧的演出效果折射出于伶切合现实斗争需要、重视舞台演出而非案头剧创作的改译戏剧观。同时,于伶在不同时期面对...
关键词:于伶 改译剧 左翼戏剧 
革命的舞台与舞台的革命:20世纪俄罗斯左翼戏剧的前卫探索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103-119,共17页姜训禄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运动背景下20世纪俄罗斯左翼戏剧生成研究”(项目编号:21CWW0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左翼戏剧与20世纪俄罗斯现代艺术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2CX04020B);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初,在社会运动背景下,俄罗斯戏剧领域出现了主动介入社会-政治生活的左翼戏剧创作。它以贴近民众的艺术形式吸引普罗大众关注与自身权利息息相关的问题,并积极传播左翼思想。俄罗斯左翼戏剧不仅仅是意识形态在舞台领域的反馈,也...
关键词:俄罗斯 左翼戏剧 前卫艺术 社会运动 
为什么是厦门班——台湾地区左翼戏剧散论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120-129,共10页林克欢 
中国台湾地区(以下简称台湾)的新剧运动萌芽于1923年(民国十二年)末,初期以厦门通俗教育社出身者为主体。其发展受日本和中国现代戏剧交叉影响,而“厦门班”尤为关键。早期重要团体如鼎新社、星光演剧研究会等,骨干多为“厦门班”成员,...
关键词:新剧运动 厦门班 无政府主义 演剧活动 
形塑战时新国民:情感动员与教育纪录片《第二代》
《艺术传播研究》2025年第1期135-144,共10页陈莹 
抗战时期诞生的教育纪录片《第二代》于1941年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摄制,潘孑农导演。国民党政权拍摄该片的直接目的在于利用难童形象谋求对外宣传,但若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活动中开展的情感教育工作的角度延展开去亦可以看到,左翼电影人在...
关键词:儿童形象 情感动员 教育纪录片 左翼电影 抗战宣传 《第二代》 
《怒吼吧!花岗》的戏剧实践与东亚传播
《日语学习与研究》2025年第1期80-90,共11页邵海伦 
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六十年来台湾社会思潮的演进与人文学术的发展(1950-2010)”(项目批准号号:16ZDA138)的阶段研究成果,项目主持人:朱双一。
1986年由陈映真引入中国台湾的日本戏剧《怒吼吧!花岗》在台北引起强烈反响。导演石飞仁借用文献剧形式,成功打捞消失于日本战后历史叙述的花岗事件,对日本战后否认战争罪责的历史虚无主义提出质询。通过改变传统文献剧的表达程序与启...
关键词:花岗事件 文献剧 情感叙述 日本左翼戏剧 战犯改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