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

作品数:1865被引量:1009H指数:1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海霞杜瑞平曹书文时国强刘志荣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电影评介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电影《洛丽塔》与《挽歌》的互文性研究被引量:1
《电影评介》2015年第21期63-65,共3页周新 宋秋艳 
电影《洛丽塔》(Lolita,1953)是根据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写于1953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美国大片。该片于1962年初次上映,由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执导。讲述了来...
关键词:《洛丽塔》 互文性理论 亨伯特 洛丽塔 不伦之恋 布里克 美国大片 同名小说 纳博科夫 斯坦利 
《一步之遥》——电影发展史的挽歌
《电影评介》2015年第20期19-21,共3页郜攀峰 
借用《一步之遥》片中的一句话:"电影是什么呢?电影是全世界观众都能看得懂的艺术。"《一步之遥》可以说正是这样的艺术杰作,而且,不仅如此,《一步之遥》还是一部颇能荡漾起观众的电影情愫的艺术。如果你是一位对于电影艺术有着深刻理...
关键词:艺术杰作 姜文 摩登时代 主创者 《教父》 水浇园丁 第一印象 艳舞 艺术视角 辛德勒 
弃妇挽歌:歌曲、影视作品中“小芳”形象嬗变被引量:1
《电影评介》2014年第18期1-5,共5页张祖群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北京文化多样性研究:逻辑;案例与政策"(编号:2013D005019000005);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与世界文化研究基地项目"文化多样性:逻辑关系;案例与政策研究"(编号:BWSK20130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首都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研究"(编号:13ZDA07)成果之一
20世纪90年代初期,李春波一首《小芳》一经推出就迅速走红,并且经久不衰。他唱出了转折时期所有有着知青经历的男人对千百个小芳深深的歉意与愧疚,也唱出了自己对无数知青与"小芳"爱情悲剧的同情与理解。平淡朴实的《小芳》蕴含着深刻...
关键词:李春波 爱情悲剧 上山采蘼芜 天浴 邶风 汉乐府民歌 《孔雀东南飞》 山楂树 今夜有暴风雪 乡村爱情 
《钢的琴》:后现代献给传统的挽歌被引量:1
《电影评介》2011年第22期41-42,共2页阳雯 
电影《钢的琴》用后现代的表现方式,采用黑色幽默、歌舞杂糅等手法,使电影的沉重变得轻松。主人公陈桂林和他的兄弟们经历了生活的种种挫折,但用一种乐观的精神将挫败感淡化。当工业时代已成过去,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只能象电...
关键词:《钢的琴》 陈桂林 后现代主义 传统 
影片《朗读者》:文本朗读背后的爱情挽歌被引量:6
《电影评介》2011年第3期47-49,共3页米高峰 
史蒂芬·戴德利导演的影片《朗读者》改编自同名小说文本,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战争背景下,缘由文本朗读纵情开始,并纠结一生的爱情挽歌:意外的邂逅使得15岁的懵懂少年迈克与36岁的独居女人汉娜开始了一段不伦之恋,多年后二人的再次相遇却...
关键词:《朗读者》 电影 爱情 文本 挽歌 
雪落无声,荡起爱的挽歌--从“盲姑娘听到脚步声”看梅特林克《盲人》主题
《电影评介》2011年第4期101-103,共3页傅恺 
《盲人》是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的独幕剧。普遍观点认为,该剧表达了人对死亡的恐惧,剧中人物缺乏行动、比较抽象,只是剧作家表达思想的傀儡。然而细读剧本,我们发现主要人物盲姑娘不但有行动,而且动机强烈、动作鲜明,表达了关于爱的主题。
关键词:梅特林克 《盲人》 盲姑娘 主题  
《三峡好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再现
《电影评介》2007年第24期42-42,共1页徐怀静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始于二战结束之后,止于1951年,但其影响的焦虑无所不在。《三峡好人》故事稀薄,在拍摄方面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扛着摄影机上街"的主张,本文从叙事和镜头语言两方面进行解读,结合《三峡好人》的双重主题―...
关键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三峡好人》 叙事 挽歌 
青春的挽歌——电影《香港制造》的社会学视角
《电影评介》2007年第18期53-54,共2页魏兰芳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电影《香港制造》所呈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意义,该电影从独特的人物视角,叙述了青春、死亡、城市三者之间的纽带关联,展示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的矛盾与碰撞,从而表达了创作者对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
关键词:香港制造 死亡 成长 城市 
《夜宴》:华美影像中的欲望挽歌被引量:5
《电影评介》2007年第11期31-32,共2页张书端 
冯小刚《夜宴》是近年来又一部国产电影大片,电影讲述了一个关于“欲望”和“人性”的故事,主题虽然深刻,但在逻辑上却显出不足,在声、光、色等视听要素上,《夜宴》制作精良而考究,勘称国际水准,无论是在故事或影像方面,《夜宴》都是冯...
关键词:冯小刚 《夜宴》 故事 视听语言 
赞歌和挽歌:从茶馆到太平湖——《茶馆》语言的主体间性泛议
《电影评介》2007年第4期87-88,86,共3页刘海燕 
语言的本质是主体间性,而不是主体性,文学语言的本质也应如此,“谈话”和“交流”是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茶馆》,以其独特的表达句式(大量的叹句和问句),创造了“谨慎的赞歌”风格,终结了“三个时代”,彪炳了...
关键词:文学语言 句式 主体间性 主体性 茶馆 老舍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