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杂文

作品数:8被引量:13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郝庆军迟伟红鲁春梅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东北财经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文学评论》《文艺理论与批评》《文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更多>>
相关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8
视图:
排序:
迈向一种非政治的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的一个向度——以《阿金》为中心被引量:7
《文学评论》2019年第1期128-136,共9页王钦 
在鲁迅晚期以《且介亭杂文》为代表的杂文创作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随着在现实的历史处境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变得愈趋尖锐和强化,《阿金》这样的"非政治"文本所透露的并不是某种向"私人领域"的逃遁,反而提示了一...
关键词:鲁迅 《阿金》 杂文 非政治的政治 
鲁迅杂文研究的可贵突破——读郝庆军《鲁迅晚期杂文研究》
《上海鲁迅研究》2015年第3期162-177,共16页袁良骏 
由于鲁迅杂文的博大精深,也由于鲁迅杂文(尤其后期杂文)强烈的政治色彩,它往往令青年学者视为畏途。以之作为硕士、博士论文者几希。郝庆军博士恰恰是这'几希'中的一位。而且,他根本不回避鲁迅杂文强烈的政治色彩,他的论文题目就是《诗...
关键词:研究 几希 博士 政治 杂文 色彩 
鲁迅晚期杂文底层立场及向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133-136,共4页鲁春梅 迟伟红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W2110100)
鲁迅晚期杂文聚焦于文化记忆对国民精神的形塑过程,聚焦于权势者对文化生产的垄断与管控,形成其内在的精神轴心与底层立场。鲁迅杂文指出,文化记忆承载着一种压抑性的力量,关联着一套排斥异端的规则;同时,他还探究知识生产与文化生产背...
关键词:鲁迅 晚期杂文 底层立场 文化记忆 
鲁迅晚期杂文的一种思维向度和言说方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62-67,共6页鲁春梅 迟伟红 
辽宁省教育厅项目"都市语境与鲁迅上海创作的关联研究"(项目编号:W2110100)
鲁迅晚期杂文与上海生活经验有很大关联,上海这个特定的文化空间,不但提供给鲁迅观察社会世相的一扇窗口,同时也影响着杂文创作的思维方式与言说策略。鲁迅晚期杂文往往在都市文化与租界体验的文化语境之中展开,解剖国民劣根性在租界社...
关键词:鲁迅 晚期杂文 思维向度 言说方式 
鲁迅晚期杂文的诗学维度和美感问题被引量:3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5期13-21,共9页郝庆军 
1936年10月的《作家》上发表了鲁迅临终前匆匆写就的一篇类似语录体的杂感《半夏小集》,其中第二节是这样写的:
关键词:鲁迅 美感 维度 诗学 杂文 晚期 《作家》 语录体 
从语言变迁看权势转移--鲁迅晚期杂文中对20世纪30年代文化复古思潮的话语分析被引量:3
《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91-96,共6页郝庆军 
在鲁迅的晚期杂文中,有一批直接针对20世纪30年代文化复古思潮而精心撰写的批评文字,其叙述方式和言说策略,迥异于以往杂文的创作思路,颇有特色。在揭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新文人何以隐隐都有一种复古倾向时,鲁迅一般先从语言分析入...
关键词:鲁迅 晚期杂文 复古思潮 话语分析 
郝庆军著《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研究(1933-1936)》——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3期71-71,共1页
《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研究(1933-1936)》
《文艺研究》2007年第4期31-31,共1页
本书是郝庆军博士的学位论文。该书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学术亮点。其一,重新考察了1933年进入《申报》,为“自由谈”撰写专栏文章的鲁迅的思想和创作状况,提出“晚期杂文”这个概念,意欲对晚期鲁迅,尤其是他的“向左转”和所谓的“意...
关键词:鲁迅杂文 鲁迅小说 政治领域 晚期 诗学 意识形态 知识考古学 学位论文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