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静之

作品数:225被引量:49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杨四平龙泉明郭怀玉缪丽芳邓牛顿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鲁迅、陈望道与《大江》月刊
《上海鲁迅研究》2024年第3期38-49,共12页施晓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左联’文论及其资料整理与研究”(22&ZD281)阶段性成果
创刊于1928年10月的《大江》月刊,作为大江书铺的店刊,作者名家林立,有鲁迅、茅盾、陈望道、叶圣陶、刘大白、钟敬文、汪静之等,却在三期之后戛然而止。其毫无预兆停刊,是一个颇可研究的问题。学界对此关注度不大,潘颂德的《鲁迅与〈大...
关键词:陈望道 钟敬文 汪静之 刘大白 鲁迅 研究的问题 停刊 茅盾 
“关于冒名骂人”:汪静之致王平陵的一封集外书简
《名作欣赏(鉴赏版)(上旬)》2023年第7期75-79,共5页金传胜 
1934年南京《读书顾问》季刊第2期“通讯”栏以《“我已物故不妨冒用”--关于冒名骂人》为题刊载了汪静之致该刊主编王平陵的信函。经查,西泠印社2006年出版的六卷本《汪静之文集》并未收录这封书简,有关汪静之的研究文章亦未提及。兹...
关键词:王平陵 汪静之 西泠印社 骂人 书简 
湖畔诗社发起人的为“青春纪念”
《纵横》2023年第4期62-64,共3页王雪 
1922年4月8日,杭州西湖岸边微风习习、杨柳依依。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三位年轻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在饱览美景后合影,纪念他们刚刚成立的诗社一“湖畔诗社”。这张饱含友情的照片还将寄给诗社的另一位发起人一一应修人,他已回到了...
关键词:湖畔诗社 应修人 杭州西湖 工作岗位 冯雪峰 汪静之 杨柳依依 潘漠华 
曹诚英: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
《各界》2023年第7期84-89,共6页魏邦良 
她出生在安徽绩溪的一个富裕之家,著名诗人汪静之是她幼年伙伴,两人同窗共读,深厚的友谊维持了一辈子;她是胡适三嫂同父异母的妹妹,胡适结婚时她是伴娘之一,在杭州读书时和胡适滋生一段情,惜未修成正果;感情受挫后的她埋头读书,于中央...
关键词:农学界 汪静之 中央大学 赴美留学 农学系 胡适 读书 
创造社与湖畔诗社的交集——郭沫若致汪静之信查考
《上海鲁迅研究》2022年第3期203-213,共11页高方英 
在上海鲁迅纪念馆馆藏中有一封郭沫若致汪静之的信。这封信没有注明写作年份,署名沫若,时间署4月24日。信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郭沫若与湖畔诗人汪静之、应修人的交往;二是学艺社及其出版物;三是1925年创造社的艰辛历...
关键词:上海鲁迅纪念馆 《女神》 湖畔诗社 创造社 新诗集 应修人 汪静之 周年纪念 
《诗海水手飞白传》
《龙门阵》2022年第8期100-100,共1页方素平 
本书讲述了湖畔诗人汪静之之子、知名翻译家飞白传奇的一生。生于乱世,长于乱世,飞白同父亲一样并未接受太多正规的学校教育。从浙江大学外文系肆业后,他在部队一待便是30年,在这期间与诗结缘,开始了诗歌翻译,早在1957年就已辈声文坛。...
关键词:湖畔诗人 汪静之 浙江大学 云南大学 飞白 研究生 外文系 诗歌翻译 
汪孟邹与亚东图书馆
《文史春秋》2022年第4期26-28,共3页穆鲜明 
中央电视台热播的《觉醒年代》剧中,“绩溪”和“绩溪人”成为高频词,以胡适、汪孟邹、汪原放、汪静之、章衣萍等为代表的一批绩溪青年才俊,站到了新文化运动的舞台中央,成为启蒙引发社会变革的先导;而亚东图书馆是一个给中国出版界带...
关键词:亚东图书馆 中国出版界 汪孟邹 高频词 汪静之 绩溪 中国共产党早期 中国思想界 
“汪静之、汪飞白:”远航诗海的父子“水手”
《纵横》2022年第4期57-60,共4页徐忠友 
前不久,笔者走进了爱情诗泰斗汪静之先生的儿子、著名诗歌翻译家汪飞白先生在浙江大学生活区的家。他的家给笔者的鲜明印象是陈设非常简陋:最多的东西就是靠墙摆放的汪静之先生用过的旧书架,其他是许多散乱堆放的装书的纸板箱。
关键词:爱情诗 汪静之 生活区 汪飞白 翻译家 浙江大学 
1922年4月:春风与战火
《前线》2022年第4期89-90,共2页刘岳 
湖畔诗社沙漠之花“我冒犯了人们的指谪,一步一回头地瞟我意中人;我怎样欣慰而胆寒呵。”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汪静之这首名为《过伊家门外》的小诗只有三句,但自然清新,直白地道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真挚...
关键词:湖畔诗社 自然清新 应修人 银行职员 汪静之 反抗封建礼教 书信往来 青年男女 
万斛涛头觅屐痕——1934年郁达夫避暑青岛影迹
《青岛画报》2022年第3期60-63,共4页刘逸忱 
1934年夏,文学家郁达夫(1896-1945)应汪静之等友人邀请,携妻子王映霞、儿子郁飞旅居青岛,时长恰好一月.郁达夫此行留下了《避暑地日记》及《青岛杂事诗十首》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时人旧刊中也多有记述,为今人解读其青岛之旅提供了丰...
关键词:郁达夫 杂事诗 文学作品 王映霞 汪静之 回澜阁 避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