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阴学说

作品数:28被引量:122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杨星哲赵岩松钦丹萍谭蔡麟杨永宏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医药导报》《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上海中医药杂志》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孟河医派在泄泻治疗中运用滋养胃阴学说的蹊径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4年第17期15-17,共3页高曌 骆天炯 郭宏敏 过伟峰 
孟河医派另辟蹊径,在久泻患者阴损阳浮的治疗中,注重滋养胃阴,选择甘润轻清而无滋腻之品,以期津液来复,胃气和降,受纳水谷,大小肠传化功能恢复正常。该应用拓宽了胃阴学说的适应症,并且形成了从病机-证候-治则-方药的完整体系。这对于...
关键词:孟河医派 泄泻 滋养胃阴 
张声生基于胃阴学说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之经验
《江苏中医药》2024年第8期21-24,共4页张晨晨 李丹艳 朱泠霏 王瑞昕 张声生(指导)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重点医学专业发展计划(ZYLX20141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疑难病。胃阴学说根源于《黄帝内经》,是对经典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重视胃阴为重点,体现了胃阴对胃腑生理功能及全身脏腑功能协调的重要性。张声生教授以胃阴学说为基...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阴学说 胃阴不足 张声生 名医经验 
吴门医派胃阴学说在中风后便秘中的运用被引量:1
《中医药导报》2023年第8期209-211,224,共4页刘晨欣 李志云 崔希鹏 董宏利 
吴门医派杂病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19〕62号);苏州市姑苏卫生重点人才项目(GSWS2020080)。
在吴门医派胃阴学说的指导下,探究中风后便秘病机演变过程,并总结其治疗特点。吴门医派认为中风责之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中风之后易向胃阴不足转归而发生便秘。治疗以滋补胃阴为基础,根据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不同特点,兼顾通腑、补...
关键词:中风后便秘 胃阴学说 吴门医派 分期论治 
基于阴虚生内热探讨脾胃分治消渴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1年第11期17-19,共3页李影 屠燕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904072)。
《素问·调经论》中“阴虚生内热”被认为是李东垣“阴火学说”的源头,后世对“阴虚生内热”的解释一般也着眼于脾胃。但脾、胃属性有别,不应合而论之,而当分而论之。从脾虚与胃虚两个方面阐述“生内热”的情况,提出“阴虚生内热,脾胃...
关键词:阴虚 脾胃分治 阴火学说 胃阴学说 
基于温病胃阴学说论治胃热伤阴型胃癌被引量:6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1100-1103,共4页吴静远 许博文 李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3946,81473463,81774289);北京市科技计划重大基金资助项目(D1611-00005116004);北京市科技新星交叉项目(Z171100001117128);中国中医科学院院级自主选题(ZZ11-028)。
胃癌多属于中医学"胃反"范畴,胃热伤阴型是胃癌中医辨证分型中的重要证型,在化疗、手术后更易出现。基于温病胃阴学说与胃热伤阴型胃癌在病因、阶段方面的联系,以叶天士"胃喜润恶燥"和吴鞠通"胃体阳用阴"思想为纲领,结合卫气营血辨证和...
关键词:温病学 胃阴学说 胃热伤阴型 胃癌 
浅述叶天士脾胃学说及其现代应用被引量:3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年第60期40-41,共2页史林林 刘力 陈晨 孙洋 
叶天士,清代杰出医家、温病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且在内伤杂病方面,尤擅治疗脾胃病证,叶氏继承东垣学说,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阐述脾胃分治之理,创立胃阴学说。如今,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夜生活亦丰富多彩,通...
关键词:叶天士 脾胃分治 胃阴学说 消渴 
劫胃水法探析被引量: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年第9期1194-1196,共3页王俊杰 魏凯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001489)-外感热病气分证与营血分证系统生物学特征比较研究
"劫胃水法"是叶天士用以治疗寒湿伤脾阳所致诸证的独特方法,此法是以理中汤为基础,用刚燥之药直劫胃肠之湿,是叶氏胃阴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法与滋养胃阴法相对应,用以治疗胃阴或虚或实两方面。胃阴之虚则用养胃阴之法,胃阴之实则用劫...
关键词:劫胃水法 寒湿血证 胃阴学说 叶天士 
胃阴学说源流及其理论意义辨析被引量:10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337-339,共3页曹刘 张佳缘 
探讨胃阴学说的发展源流及其理论意义,认为胃阴学说发源于《黄帝内经》与仲景,继承于河间学派,先导于明代诸医家,并最终发扬于清代叶天士等医家,其作为脾阳学说的对立统一面,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辨证准则和治疗方法,补充和完善了中医...
关键词:胃阴学说 甘凉濡润 脾胃 
论叶天士胃阴学说被引量:2
《内蒙古中医药》2017年第19期141-142,共2页张泽 姜萍 
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倡导脾胃分治,认为脾胃之治各有不同,脾喜刚燥而胃喜柔润,叶氏对东垣之说推崇倍至,但却不泥于此,并提出胃阴学说,以甘平、甘凉之法滋养胃阴,但其理论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合并它法并用于治疗肝、肾、肺、心等脏腑...
关键词:叶天士 胃阴学说 脾胃 
叶天士“胃阴学说”的临证价值被引量:19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7年第8期37-39,共3页谭蔡麟 杨永宏 王先兵 胡治蓉 张雪 刘西洋 王秀敏 
以《临证指南医案》为研究内容,分析、总结叶天士的"存胃阴"思想。其"胃阴学说"倡导脾胃分治,注重保存胃津,存胃阴的的同时需顾护胃气、胃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叶天士的"胃阴学说"在治病用药中的体现。清火润胃法、增液润燥法、补肝和...
关键词:叶天士 胃阴 《临证指南医案》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