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共和

作品数:144被引量:332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章永乐郑大华林家有常安彭武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民委科研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梁启超论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4年第5期48-56,M0003,M0004,共11页陈来 
梁启超在1899年时就使用了现代意义的“民族”一词,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从文化和血缘的侧面强调中国人的共同体的一体性,从而完成了对“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20世纪初“中华民族...
关键词:梁启超 中华民族 五族共和 “三交”理论建设 
从“华夷之辨”到“五族共和”——清末民初政治变局中各方势力民族国家建构思想之转变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22-30,共9页张丹丹 郝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以来日本学者的‘学术犯边’与中国学者的‘学术戍边’研究”(19BSS049)。
在清末的政治变局中,清政府、立宪派、革命党和边疆民族上层等不同势力拥有着不同的“华夷”观念。立宪派对“五族共和”进行了理论构建,并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革命派出于现实的民族疆域问题的考量,放弃了反满的革命主张,转向“...
关键词:“华夷之辨” “五族共和” “华夷一家” 立宪派 革命派 杨度 
“世俗性”“超常性”与政治空间:塔尔寺精神空间的视觉呈现
《艺术工作》2024年第5期14-21,共8页潘超 
第75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人文地理视野下二十世纪美术中的中国西部形象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4M751599;清华大学“水木学者”计划支持,编号:2023SM21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围绕青海塔尔寺的摄影与绘画出现,各类图像在记录历史细节的同时,亦构建出由塔尔寺的寺院建筑、喇嘛祝祷场景、庙会集市和族群形象的人文景观及文化空间。图像生产者观察并记录了塔尔寺精神生活的各环节,在塔尔寺内外...
关键词:塔尔寺 政治空间 超常性 边疆 五族共和 
从“五族共和化”到“中华民族化”:民国时期“边疆教育”的民族交融宗旨解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135-144,共10页杨思机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委托项目“全民族抗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铸”(项目编号:2023-GMI-112)的阶段性成果。
民国时期的“边疆教育”,具有教育普及和民族交融两大使命。其基本宗旨大致经历了从“五族共和化”到“中华民国化”,再到“中华民族化”的演变,最后以孙中山晚年平等团结“融合各民族为一个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为准绳。为团结一致抗日...
关键词:边疆教育 五族共和 中华民族 涵化 
民国时期北京地坛公园中的五族共和亭
《北京档案》2024年第7期69-71,共3页于慧鑫 陈鹏 
北京市民族宗教委员会委托课题“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北京卷”的阶段性成果。
坐落在安定门外的地坛公园,作为一张城市名片,是北京标志性的历史文物古迹之一,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参观游览。民国时期,地坛于1925年被时任京兆尹的薛笃弼辟作京兆公园。当时园内新建有一座五族共和亭,它既是宣扬五族共和观念的重要承载...
关键词:历史文物古迹 中华民族意识 城市名片 京兆尹 参观游览 地坛 中外游客 标志性 
蒙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人民周刊》2024年第10期63-65,共3页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红色展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团队 赵娇 廖静怡 李睿 朱家萱 陈源 
作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的诞生地,蒙藏学校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推动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蒙藏学校的历史沿革蒙藏学校成立于1913年,时值中华民族经历内忧外患,“五族共和”思想提出,中华民国新立,为加强对蒙藏地...
关键词:蒙藏学校 蒙藏院 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 历史沿革 
“五族共和”与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及其演变
《青海民族研究》2023年第4期79-87,共9页王江成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的‘认同安全’研究”(批准号:23CMZ002)阶段性成果。
“五族共和”思想蕴含着“中华及其‘各族’”的观念,呈现出“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二重面相”。由五族共和的二重面相引发了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即合国内诸族为一人的“民族融合进路”与国内各族当一视同...
关键词:“五族共和”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 各民族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体、现代国家与新兴世界体系——以康有为民族论为考察中心
《孔子研究》2023年第4期5-19,共15页杨天奇 
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项目编号:15@zh016)的阶段性成果。
晚清以降,康有为等士大夫群体期望能合满、汉、回、蒙、藏诸民族构建一“华族”,以现代国家的身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所谓“华族”“五族共和”乃至“中华民族”,本质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民族”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族群”。康有...
关键词:民族共同体 现代国家 华族 五族共和 
重审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23年第5期3-18,共16页章永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际体系与国际法视野下的中国宪法变革路径研究”(18BFX032)阶段性成果。
2011年以来围绕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展开的跨学科学术讨论设置了新的研究议程,其研究成果,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审视:(1)《清帝退位诏书》历史意义的认定,关键在于如何对族群和治理方式高度多样的清王朝统治结构的脆弱性进行更为准确的...
关键词:辛亥革命 南北妥协 五族共和 国家建构 
重审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被引量:7
《清史研究》2023年第1期41-57,共17页章永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际体系与国际法视野下的中国宪法变革路径研究”(18BFX032)阶段性成果。
2011年以来围绕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展开的跨学科学术讨论设置了新的研究议程,其研究成果,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审视:(1)《清帝退位诏书》历史意义的认定,关键在于如何对族群和治理方式高度多样的清王朝统治结构的脆弱性进行更为准确的...
关键词:辛亥革命 南北妥协 五族共和 国家建构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