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干旱

作品数:1182被引量:10431H指数:5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张强陈亚宁方创琳李栋梁王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西北干旱内陆河下游间歇性生态输水的河岸带生态水文响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西北地质》2025年第2期31-40,共10页张俊 余堃 董佳秋 龙睿 尹立河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学考察项目(2022xjkk0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02301);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2SF-327);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2022JQ-238);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DD20190351、DD20221751)联合资助。
间歇性生态输水是恢复干旱内陆河下游生态系统的重要工程措施。输水与断流交替下河岸带一定范围发育水盐动态平衡的淡化带,成为维系河岸带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基础,其背后的生态水文过程与耦合机制尚待明晰。笔者通过梳理西北干旱内陆河...
关键词:干旱内陆河下游 间歇性生态输水 河岸带 河流与地下水关系 植被用水策略 
1961—2022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干旱区地理》2025年第3期367-379,共13页郑孟林 赵勇 杨霞 
“天山英才”培养计划(2023TSYCCX0077);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科技项目(KYTD202333)资助。
基于1961—2022年6—8月西北干旱区102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和非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区域2种类型降水的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西北干旱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增多趋势,伊犁河谷和塔里木盆地...
关键词:极端降水 非极端降水 时空特征 区域差异 中国西北干旱区 
西北干旱地区气象干旱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5年第1期117-130,共14页王文玉 李涛 高泽海 卢颖杰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新型高效节水灌溉喷头”(2021JM-337)。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由于严重的降水不足与水分流失等问题,导致干旱事件频发。为探究适用于西北干旱地区气象干旱预测的神经网络模型,以西北干旱地区12个气象站点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指标,根据输入变量的不同分...
关键词:西北干旱地区 气象干旱预测 神经网络模型 反向传播神经网络 极限学习机 长短期记忆网络 
基于改进SRM模型的西北干旱区融雪径流模拟研究
《水文》2025年第1期16-21,共6页李斐 黄永庭 朱彦儒 王亚楼 王水献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JRRA1139);甘肃省科学院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QD2024-07);甘肃省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2024QN-02)。
积雪融水是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模拟融雪径流过程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疆开都河流域上游为研究区,通过设置径流判定阈值与径流放大函数对SRM模型进行改进,以补充考虑地下水对径流过程...
关键词:SRM模型 融雪径流 开都河上游 
西北干旱区自然保护地体系生态网络构建及优化:以河西走廊为例
《应用生态学报》2025年第1期259-270,共12页连虎刚 刘春芳 倪博文 曲张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461037);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23ZDKA0004)资助。
构建并优化自然保护地生态网络有利于缓解保护地孤岛化和维护生物多样性。以河西走廊为例,识别荒野地空间分布,将高质量荒野地和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源地,利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和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和重要生态节点,构建自然保护地潜在...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 生态网络 电路理论 荒野地 河西走廊 鲁棒性 
多源固废联合碳酸盐矿化菌对西北干旱矿区土壤改良协同固碳效果研究
《矿业研究与开发》2025年第1期212-221,共10页尚海丽 杨宏宇 郑春丽 邱守文 
鄂尔多斯市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21ZD社14-16);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MS0516)。
为了改善西北干旱矿区土壤养分贫瘠和碳固存能力有限的问题,结合田间试验和静态箱法,利用多源固废(煤矸石和污泥堆肥)联合碳酸盐矿化菌改良采煤沉陷区的砂质退化土壤。结果表明:添加多源固废和碳酸盐矿化菌促进了紫花苜蓿生长及其根系...
关键词:多源固废 碳酸盐矿化菌 土壤修复 固碳 生态系统碳库 碳通量 
西北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以新疆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4年第6期151-157,共7页杨俊孝 张高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GL13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3C10758009)。
以新疆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模型探究西北干旱区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疆耕地非粮化率由57.33%上升至64.50%。其中,特色农业发展阶段(2000—2007年)耕地非...
关键词:耕地非粮化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空间自相关 新疆 
西北干旱地区乡村脱贫韧性测度及空间格局研究——基于甘肃永靖县122个村的实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4年第11期59-70,共12页蔡进 邓甜 禹洋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YJC790002);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20SKGH101);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KJQN201900834);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4RW322)资助。
西北干旱地区的乡村发展受到诸多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提升乡村脱贫韧性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以甘肃省永靖县为研究区域,在阐释乡村脱贫韧性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运用乡村脱贫韧性测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
关键词:脱贫韧性 乡村振兴 西北干旱地区 地理探测器 永靖县 
西北干旱农牧交错带地表基质调查实践与思考--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为例
《自然资源情报》2024年第11期67-75,共9页张思源 袁国礼 侯红星 袁帅 边鹏 
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黄河流域巴彦淖尔地区地表基质层调查”(编号:DD20211591)。
开展我国西北干旱气候区农牧交错带地表基质调查,对于支撑全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以及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巴彦淖尔地区地表基质层调查项目为例,经过调查试点,初步查明调查区地表基质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河套平原典...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 自然资源 地表基质 巴彦淖尔 
扎根治沙研究,不断突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王理德研究员
《中国科技成果》2024年第21期36-36,共1页
干旱区环境演变、荒漠化过程与机理、风沙灾害防治技术等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亟需研究的课题.王理德作为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研究员,一直在治沙一线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西北干旱区 生态修复 荒漠化 治沙 甘肃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