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济安

作品数:156被引量:93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季进王洞张德强许俊雅杨明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夏志清、夏济安与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64-75,共12页黄杉 郑家建 
夏志清、夏济安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创立了影响深远的范式。夏志清取法美国“新批评”学派,形成了以文本为中心的道德批评模式;夏济安则有意突破文学内部与外部的界限,引入政治、思想史、精神分析等视角以呈现中国左翼文艺运动的种...
关键词:夏志清 夏济安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左翼文学 道德批评 精神分析法 
想象的对话:夏氏兄弟与好莱坞电影
《南方文坛》2024年第4期96-98,115,共4页李欧梵 
近日重读夏氏兄弟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台北联经,2019,以下简称《书信集》),共5卷,时间从1947年到1965年,每卷500页左右。记得出版时我对编者季进教授说:这套书信集太宝贵了,特别是对于他们二位生前的学生而言。大部分的读者都想...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 书信集 中国现代文学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 老电影 想象 对话 
阿克瑟尔的城堡:夏济安的“古典”论述
《文艺争鸣》2024年第2期49-54,共6页季进 
夏济安(1916—1965)最为学界所熟知和称道的是两种学术面相,即左翼文学研究专家和现代主义引介者。前者以《黑暗的闸门》为代表,特定的冷战背景和意识形态立场,并没有影响夏济安的学术判断,反而因为有缘深入左翼内部,对其中的甘苦与摇...
关键词:夏济安 左翼文学研究 学术判断 意识形态立场 现代主义 
信史·信使·心史: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与《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写作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3年第4期63-71,共9页余夏云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形态和跨文化政治研究”(项目编号:18BZW15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2019)”(项目编号:20&ZD287)阶段性成果。
1961年3月,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1917-1957,以下简称《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印行a,标志着中国文学研究在英语世界开始步入体系化和专业化的道路。该书以一人之力,纵论文学革命以降40...
关键词:中国文学研究 小说史 夏志清 夏济安 文学革命 书信集 跨文化阅读 波诡云谲 
刘绍铭教授晚年的学术与散文
《读书》2023年第4期59-64,共6页许子东 
二〇〇〇年夏志清在中国香港岭南大学"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感谢刘绍铭和王德威。如果没有身边这两位朋友的鼓励催促,我今天不会来香港地区开会。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刘绍铭是王德威的老师。我的哥哥夏济安,是...
关键词:刘绍铭 王德威 夏济安 夏志清 张爱玲 中国香港岭南大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香港地区 
张爱玲在美国的校园生涯
《新文学史料》2023年第1期84-90,共7页金宏达 
一据夏志清回忆,张爱玲至少在1961年与他就有了通信联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批评家与作家的关系,进而,更是好友的关系。张爱玲住到华盛顿之后,同在美东,距离更近了。1964年3月的一天,在开了有关东方文学的亚洲年会之后,张爱玲就同夏志清...
关键词:东方文学 夏志清 张爱玲 夏济安 通信联系 陈世骧 
诗心澄思的隔空相遇--从《文赋》英译到《丁登寺》细读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11期9-13,共5页季进 
1958年6月24日,身在中国台大的夏济安在给夏志清的信中兴致勃勃地报告,“上月陈世骧返国,他是Berkeley的教授,教Chinese,我们谈得很投机。他利用新的批评方法,研究中国旧诗,其有新发现,自不待言。他在台湾地区的大为lionized,是可以想...
关键词:《文赋》 《丁登寺》 英国文学 夏济安 夏志清 批评方法 陈世骧 出人头地 
诗心澄思的隔空相遇——从《文赋》英译到《丁登寺》细读被引量:1
《小说评论》2022年第5期40-44,共5页季进 
1958年6月24日,身在台大的夏济安在给夏志清的信中兴致勃勃地报告,“上月陈世骧返国,他是Berkeley的教授,教Chinese,我们谈得很投机。他利用新的批评方法,研究中国旧诗,其有新发现,自不待言。他在台湾的大为lionized,是可以想象得到的。
关键词:《文赋》 《丁登寺》 夏济安 夏志清 批评方法 陈世骧 中国旧诗 
编后记
《新文学史料》2022年第3期200-200,共1页
今年是郭沫若诞辰130周年,本期“郭沫若小辑”中的四篇各有精彩之处:蔡震文章由郭沫若的诗谈起,推及人、事,诗史交融,诗话意趣盎然;邱田梳理夏济安夏志清兄弟书信中谈论郭沫若及创造社诸人的相关内容,呈现了彼时海外研究者视阈中的郭沫...
关键词:《少年维特之烦恼》 郭沫若研究 夏济安 夏志清 编后记 创造社 版本考证 意趣盎然 
再造传统:夏济安20世纪50年代诗论与文化政治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2年第2期382-395,共14页于迪 
对于夏济安的定位,既往研究主要依凭他对利维斯“伟大传统”的伸张及英美新批评方法的运用,将其视为“人文主义”或“自由人文主义脉流”①,强调他的纯文学倾向对20世纪50年代台湾文学极端政治化的反拨。但实际上,夏济安与“自由主义知...
关键词:夏济安 台湾文学 自由人文主义 政治文化语境 英美新批评 自由主义知识分子 文化保守主义 文学与政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