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道学

作品数:22被引量:27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相关作者:胡孚琛张连顺詹石窗方旭东吴励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哲学研究》《吕梁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论坛》《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意解万古丹经王,开启新道学篇章——兼论如何从比较哲学视角推动道家哲学研究
《衡水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97-101,共5页崔波 庞子文 
《周易参同契》作为“万古丹经王”,融摄“道”与“术”,对于道家道教乃至中国哲学意义重大,虽前人研究成果累累可观,然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一困境,温海明《新古本周易参同契明意》从比较哲学角度建构新道学,提出以“通神之意”为...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 新道学 通神之意 意丹 比较哲学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衡水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4-5,共2页余治平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李存山研究员指出,从董仲舒开始,儒家人性论有了明确的性、情之分,并以阴阳论性情。义出于性之善,利出于情之贪,“以义制利”即是“以性节情”。其“性三品”说在由汉至唐乃至宋初的人性论...
关键词:儒学研究 天地之性 以义制利 性三品 气质之性 新道学 特约主持人 中国哲学史 
另一种“新文化”:梁启超对新文化运动的构想被引量:2
《安徽史学》2017年第6期86-93,125,共9页魏万磊 
梁启超积极应和一战后反省现代性思潮,在新文化运动后期撰述了一系列中国学术思想史论著,对儒学史与儒学进行重构诠释,从中可以窥见梁启超的思想意图和他所要建构的"新文化"建设方案。梁启超积极投入新文化运动,以清学的科学精神及方法...
关键词:梁启超 新道学 新科学 文本解读 现代性 新文化方案 
关于王羲之书法接受的思想衍说
《文化艺术研究》2015年第1期150-156,共7页张红军 
从魏晋、唐、宋至元,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更迭,王羲之的文化形象在不断地转换和重塑。从魏晋玄意幽远的"新道学"形象、唐代儒家道统的楷模、宋代化道入禅的萧散形象到元代理化了的儒学代表,可以说,同一书家的文化形象在不同的时代,甚至同...
关键词:王羲之 “新道学” 儒家道统 化道入禅 理学化 
如何修学丹道
《武当》2013年第6期50-51,共2页王继普 
丹道又叫内丹功或金丹大道,是我国固有的性命双修的修真大道。因为它同养生密切关联,被称为内丹养生学。学界也有称其为仙学和新道学的。
关键词:丹道 内丹养生学 修学 性命双修 新道学 大道 修真 
新道统、新道学与人间秩序的终极关怀——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并与魏敦友、孙国东二君谈辩新道论被引量:1
《社会科学论坛》2013年第2期68-92,共25页吴励生 
读罢余英时煌煌巨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册,七十二万字),启发意义确实重大:比如宋学与道学的区别,以及在道学的形成过程中深刻地揭示出了与哲学的区别,“道学既然‘内圣’与‘外王’兼收并蓄,它的内涵便远远超出了形而上的...
关键词:《朱熹的历史世界》 新道学 余英时 终极关怀 道论 道统 秩序 谈辩 
大道中行
《现代国企研究》2013年第1期98-103,共6页邵洪波 
正中国哲学中包含着西方哲学所思考的元命题,中西哲学的差异,除了文字上的或者是形式上的以外,更多的是中国哲学在更高、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摸到了造化的鼻孔!
关键词: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道德经 道家 中西哲学 元命题 大道 马克思主义 新道学 儒家 
孙绰《赠温峤一首》中的儒道情怀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下)》2011年第3期71-72,共2页马杰 
孙绰是晋朝著名的玄谈名士,与许询并为东晋玄言诗人的代表。研究其思想特征,对于还原魏晋士人的精神风貌有重要意义,其思想主要体现在作品中,而对其诗文中思想的具体解读,前人研究还不够深入。《赠温峤一首》是孙绰现存不多诗作中...
关键词:玄学 新道学 儒家 
新道学的黄老思想和一代大儒董仲舒
《西江月》2010年第11期70-74,共5页余志鸿 
一、汉初道家做人的道德准则和言行一致观念司马迁曾概括说:"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当时因窦太后笃信道家而使朝野流行黄老之学,连朝中大臣也"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关键词:董仲舒 黄老思想 窦太后 黄老之学 儒学 汉武帝 新道家 司马迁 老子 儒家 
新道学的黄老思想和一代大儒董仲舒
《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0年第4期34-37,共4页余志鸿 
一、汉初道家做人的道德准则和言行一致观念司马迁曾概括说:“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当时因窦太后笃信道家而使朝野流行黄老之学,连朝中大臣也“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
关键词:黄老思想 董仲舒 新道学 大儒 《老子》 言行一致 道德准则 黄老之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