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性

作品数:225被引量:142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姜国柱卢有才陈来吴凡明周炽成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一元而非二元的理学“性”论--论“气质之性”非“气质的性”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毕明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三代’理想与理学的政治维度研究”(21BZX064)。
理学的“性”是本体化的概念,其“性”论解释了人与物、人与人、物与物的种种差别,不是狭义的人性论,而是其本体论之一部分。“气质之性”不是指气质本身的“性”,而是指本体意义的“天地之性”透过人物所禀的具体气质而在经验世界呈现...
关键词:理学  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 性论 
修炼与修身 《青华秘文》与《正蒙》“气质之性”之比较
《中国道教》2024年第2期70-76,共7页丁柏伊 
《青华秘文》全称为《玉清金筒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一说为北宋紫阳真人张伯端所作,一说为道教金丹派假托张伯端所作),《正蒙》为宋代大儒张载所著,二者分别在道教和儒家的视域下,提出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二元人性论思想。...
关键词: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张伯端 《正蒙》 人性学说 人性善 金丹派 二元人性论 
张载“性二元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当代启示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113-127,共15页吴喜双 张培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视野下的中华生命智慧研究”(22ZDA082)。
张载提出“性二元论”是儒家人性论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学界对该论的思想来源争议较大,有道教说和佛教说的分歧。实际上,张载“性二元论”受到了禅宗大师圭峰宗密对立思维形式的影响,与道教并无关系。宗密认为人在身心结合之前,“真...
关键词:儒家人性论 性二元论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宗密 张伯端 张载 胡瑗 
百善孝为先
《青春期健康》2023年第16期83-83,共1页于佳豪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百善之首,以孝为先。孝道作为“百善”首要提及的品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尊重父母、照顾家庭的基本准则,是塑造个人品格和道德操守的根本。孝道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个体的精神修养和品德培育,还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操守 精神修养 个人品格 天地之性 百善孝为先 人为贵 孝道 
张载论性——兼论牟宗三对张载性论的阐释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11-18,共8页卢有才 
张载认为,性可以从体、用两方面来理解。体之性是太虚之气所具有的“虚而神”的本性,是万物统一的根源、变化的动力,表现为神妙不测的变化性能;用之性是太虚之气所具有的大化流行之妙用,表现为天道流行过程。人之性是体之性、用之性在...
关键词:张载 太虚之气 体之性 用之性 人之性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思想的主要内涵与价值意义被引量:1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112-116,共5页刘艳娜 吴小丽 
2022年度贵阳学院研究生课题“关于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思想的对比的研究”(项目编号:GYU-YTS[2022]-30)。
源于“太虚之气”的“天地之性”是先天的纯善,是人的本性所在;而同样源于“太虚之气”的“气质之性”则昏明晦暗,含有恶的成分,会蒙蔽先天的善。纯善的“天地之性”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超越性的价值追求指向,人们通过“善反”使“气质之...
关键词:太虚即气 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 民胞物与 
论朱子学“未发之前气不用事”的思想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2年第5期68-76,共9页陈来 
随着“气质之性”说的确立,“气”的观念成为朱子晚年讨论已发未发问题时的一个要素。文章从黄翰论性时所引述朱子“气不用事”的思想出发,梳理分析明清朱子学和朝鲜性理学中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对于朱子学中所说的“未发”,如果从性去...
关键词:已发未发 气不用事 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 
《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特约主持人按语
《衡水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4-5,共2页余治平 
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李存山研究员指出,从董仲舒开始,儒家人性论有了明确的性、情之分,并以阴阳论性情。义出于性之善,利出于情之贪,“以义制利”即是“以性节情”。其“性三品”说在由汉至唐乃至宋初的人性论...
关键词:儒学研究 天地之性 以义制利 性三品 气质之性 新道学 特约主持人 中国哲学史 
不学礼 无以立
《党员干部之友》2022年第3期54-55,共2页王杰 
古人有言,天地之性人为贵。从古至今,人类总是高看自己,把自己看作是天地之尊贵,万物之灵秀,以便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那么,我们进一步追问:什么是人?怎么来界定人?人究竟贵在何处?这些问题看似容易,其实并不简单。礼是人之为人的一...
关键词:天地之性 万物之灵 人之为人 人为贵 道德 
胡瑗的“性善论”及其仁学被引量:1
《伦理学研究》2022年第1期34-41,共8页张培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仁学发展史(多卷本)”(19ZDA024)阶段性成果。
胡瑗性善论的特色是在肯定人皆禀有“五常之性”的同时,又认为圣人所禀为“天地之全性”,弘扬“仁义”并把它落实于现实中也就率先成了圣人的使命与义务。但这并不是说禀有“善性”量较少的普通士人就可对此置之度外。在胡瑗看来,培育...
关键词:胡瑗 性善论 天地之性 仁义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