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取寸口

作品数:37被引量:76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关晓光郭文娟徐哲学刘燕平黄岑汉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环球中医药》《中医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郑州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脉诊“独取寸口”被引量:3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52-55,共4页唐文洁 马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473788)。
一气之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精、气、津、液、血、脉实为一气,而人体之气机变化皆为一气之流转,因此察一气之周流即能知人体气机之变化,该理论催生了寸口脉诊法,至清代黄元御宗往圣经典提出“一气周流”而使该理论趋于完备。“一气...
关键词:独取寸口 一气周流 气化理论 土枢四象 
基于《难经》与《素问》两种脉法异同探析《难经》理论来源被引量: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年第3期352-353,384,共3页徐靖婷 张宇鹏 张逸雯 徐世杰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0BZX051)-秦汉时期学术流变与中医理论的发生学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中心项目(2021C06)-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资助项目(YZ-202155)-基于框架理论的《难经》诊疗理论体系研究。
《难经》是否为传世本《黄帝内经》的解经之作在学术界存有争议。为厘清《难经》与传世本《黄帝内经》的关系,本文试从经脉学说形成与演变过程的角度切入,通过比较分析《难经》与《素问》“三部九候”概念和“独取寸口”诊断技术的差异...
关键词:难经 三部九候诊脉法 独取寸口诊脉法 经脉学说 天回医简 
《难经》脉诊浅析被引量: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年第22期38-40,共3页李亮 谢文英 牛贺 陈壮 刘高阳 
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No.29104011-2】;河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No.15102044-2020-2】。
脉诊隶属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的切诊,虽居四诊之末,却是中医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难经》谓:“切而知之谓之巧”。但脉理精微,以致不少医者对脉诊呈现出“指下茫茫,目中了了,其理难明”的现象,此文将从《难经》中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脉诊 《难经》 独取寸口 脉别阴阳 中医诊断 
基于血液流速、血管弹性参数分析的中医脉学相关问题初探被引量:2
《中医药信息》2021年第5期28-31,共4页齐乐汀 任存霞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工程第四批优才研修项目(J20184832009);内蒙古医科大学人才团队发展项目:中蒙医经方防治优势病种人才团队。
中医脉诊与人体血液循环血流动力学理论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将物理学、生物力学融入到脉学研究中,探讨脉象的形成机制。应用生物流体力学血液流速参数分析“诊脉独取寸口”的依据;对脉象的物理学相关参数的相互关系以及反馈调节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医学 脉象 弦脉 独取寸口 
从内、难二经脉诊的传承看独取寸口脉法的演变被引量:2
《时珍国医国药》2020年第1期163-166,共4页董广通 晏蔚田 魏军平 
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2014-SZ-C-49);中央保健科研课题项目(W2017BJ43)。
独取寸口脉法是中医学流行的诊脉方法,寸口脉分候脏腑是脉学的重要理论。对于独取寸口脉的起源,文章在质疑目前流行理论的基础上对《内经》《难经》进行研究,重现早期脉诊体系面貌,分析不同脉诊方法演变过程及其在临床诊疗中对人体疾病...
关键词:内经 难经 独取寸口 演变 
浅谈《难经》对《黄帝内经》脉法的继承与发展被引量:6
《中医学报》2020年第1期36-39,共4页王常海 司帆 朱晓晓 任慧霞 
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141PPTGG450)。
《难经》脉法继承了《黄帝内经》中诸多的脉学理论,如寸口理论、五脏虚损的顺序、三阴三阳之王脉、脉之阴阳、色脉相应、四季之脉象等。《难经》还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脉法进行了创新。在诊脉部位上,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将...
关键词:脉法 《难经》 《黄帝内经》 “独取寸口” 阴阳 五行 元气 
《脉经》寸口脉候脏腑方法浅析被引量:1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年第3期268-270,共3页张一鸣 杨勇 孙冰 张丽 孙闵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No.201610443033);济宁医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No.cx2016033);山东省济宁市"十二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No.CC2012002)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脉经》继承了《内经》和《难经》的学术思想,于《脉经·卷第一·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明确指出:"寸口者,脉之大会……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独取寸口.
关键词:《脉经》 寸口脉 脏腑 学术思想 《难经》 《内经》 五脏六腑 独取寸口 
《脉微》之辨脉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年第2期54-56,共3页王佳佳 刘文兰 张净秋 王智瑜 
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冯建春名医传承工作站(2015-SZ-C-58);北京市教委社科计划重点项目(SZ20171002511);首都中医药研究专项(17ZY12);首都医科大学科研基金(2015ZR24)
《脉微》为明代施沛所撰,分为二卷,上卷为脉微总说,下卷为脉学理论,作者结合自身诊脉经验,引经断义,使其兼具理论系统性与临床实用性。《脉微》具备沿袭经典、四脉为纲、图文并茂、凭脉辨证、博涉众家、去伪存真等特点,研读《脉微》,可...
关键词:《脉微》 施沛 《脉经》 独取寸口 脉诊 
独取尺寸(一)
《光明中医》2017年第11期1623-1623,共1页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关键词:尺寸 独取寸口 五脏六腑 十二经 
脉诊部位衍变因素探讨被引量: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年第6期736-737,共2页刘燕 陈家旭 邹小娟 寇美静 刘玥芸 姜瑞雪 王鑫杏 姜幼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473597)-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海马-杏仁核神经活性甾体变化及逍遥散的作用机理
脉诊是中医学的特色诊断方法之一,是数千年来中医学实践积累的成果。中医脉诊部位由"遍身诊"、"三部诊"衍变为"独取寸口",其发展轨迹由繁入简,究其原因主要与元气论、寸口与五脏的关系、全息思想、道德观等影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回溯...
关键词:脉诊部位 衍变因素 独取寸口 中医理论探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