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熙载

作品数:714被引量:253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杨抱朴徐林祥施仲贞陈志吴建民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书法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古今之间——枕寒斋书法散论(一)
《书法》2025年第1期138-140,共3页范功 
一草书家的性情,不在皮囊,而在心相。“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脱帽露顶王公前”,“满壁纵横千万字”。这似乎是我们对草书家的惯常期许。事实并非完全如此。羲之坦腹,唐寅眠花,多是戏说,戏说的背后是作者的忧思与冷静,人...
关键词:脱帽露顶 草书 文人无行 戏说 心相 刘熙载 书法 毛润之 
朝花夕拾(文摘)
《书法》2022年第12期190-191,共2页
沙孟海《评点明清诸家》评点钱沣他写颜字最逼肖,颜碑面目很多,他所最写得像的是《大麻姑》《元次山》这几种。他的行书虽然和《争座位》《祭侄稿》形态不很近似,但也很好,有骨子,不像刘墉、翁同龢之多肉。他还有一件事比别人家来得好:...
关键词:《祭侄稿》 《艺概》 沙孟海 草书 翁同龢 朝花夕拾 元次山 刘熙载 
刘熙载两通手札考释--兼谈刘熙载书风
《书法》2022年第10期157-163,共7页吴坤培 
近年,展览会和拍卖会上出现两通刘熙载信札,尚未引起关注。通过考证这两通信札,可了解刘熙载客寓鄂、晋两省期间的行迹、处境、家教、交游、教学、思想、著述等情况。结合刘熙载的书法作品,还可窥见其取法渊源和书风之变化。他的书法实...
关键词:刘熙载 信札 书风 颜真卿行书 碑帖融合 
主题书法创作与笔情墨趣
《书法》2022年第8期110-114,共5页张继 
有人说,能否表现出笔情墨趣是书法艺术精妙与平庸的分水岭,我认为此话不无道理。笔情墨趣可以说是书法艺术审美的核心要素之一。事实上,真正的书法艺术精品,无不是在传统、时代、个性的融会贯通中力求笔情与墨趣。笔墨性情、笔墨趣味与...
关键词:笔情墨趣 书法艺术 笔墨趣味 书法创作 《艺概》 书法传统 融会贯通 刘熙载 
试论王徽之书法的"韵"
《书法》2022年第1期188-191,共4页王一力 
"韵"是中国艺术核心审美概念之一。"韵"的兴起,表明书法完成了从工匠技术到文化艺术的转变,书法从文字的形式至上发展到书法家的精神至上,书法由此开始注重人文精神的体现和弘扬。书法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能表达书法家的个性特征、思维方...
关键词:书法风格 项穆 形式至上 书为心画 审美概念 刘熙载 个性特征 心理状态 
"书当造乎自然"的路径及其本色
《书法》2021年第11期86-89,共4页兰辉耀 
在蔡邕"书肇于自然"的基础上,刘熙载辩证地提出"书当造乎自然"的论说,构建了书法"立天定人"至"由人复天"的生成总路径。具体展开为"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的三段进路、"书要有为,又要无为"的基本方法、"有法而无法"的最高技法以及以...
关键词:刘熙载 自然 路径 本色 
刘熙载论书法的形式美法则
《书法》2021年第5期87-90,共4页魏东方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晚清书学品评观研究”(批准号:2020CYS040)阶段性成果。
刘熙载在《书概》中详细论述了书法的形式美法则。在笔画方面,他强调刚柔兼备、妍质互见以及方圆、曲直等等的结合。在结字方面,强调『奇而稳』,并指出力是险的基础。在章法方面,强调『变而贯』,即杂多的统一。此外,他还强调动静结合,...
关键词:书法 刘熙载 形式美法则 
朵云书翰
《书法》2020年第2期130-131,共2页高帅(点评) 
行书节录刘熙载《艺概》条幅葛超(陕西):这件作品取法唐代颜真卿的行书。用笔精熟,笔力清健,结字大小错落,富于变化,章法虚实相生,气韵生动,实为一件不错的作品。能够熟练地掌握颜真卿行书的基本书写技法,在书写速度上略显流畅,沉着不足...
关键词:气韵生动 结字 颜真卿 《艺概》 行书 虚实相生 侧锋 刘熙载 
风骨与风姿
《书法》2019年第12期189-193,共5页韩少辉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总要安身立命。何以安?何以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是孔子的认识。他是千古圣人,他的话道破古今天地。二千五百多年了,无论朝代更替、世事轮回,我们都依着他画的轨迹,循次而行。刘熙载说过,书者如也,如其...
关键词:知天命 刘熙载 四十不惑 风骨 三十而立 安身立命 朝代更替 
与古为徒 心寄未来——我的学书观
《书法》2019年第11期189-193,共5页曾锦溪 
一复古情结中国书法所赖以生存的是它展现了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印迹,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与诸多艺术门类有共通兼容之处。而纵观中国书法发展史,每个时代所留下来的代表书家,能作为经典为后人所广泛取法的作品.
关键词:书法作品 颜真卿 何绍基 刘熙载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