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病证

作品数:33被引量:72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张再良班康德岳小强崔健杨学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亚太传统医药》《中医药学报》《四川中医》更多>>
相关基金: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研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张仲景从脾论治学术思想探析被引量:7
《江苏中医药》2020年第2期12-14,共3页王荣荣 高飞 吕翠霞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张仲景论治杂病多从脾入手。对《伤寒杂病论》中的相关条文进行解读,从证、法、方、药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仲景从脾论治六经病(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他脏病、整体虚损的学术思想和特色。
关键词:六经病证 脏腑病证 虚损 从脾论治 张仲景 汉朝 
用动态的观点读《伤寒论》——论《伤寒论》六经病证的“过渡”
《亚太传统医药》2016年第15期73-74,共2页王国浩 陈建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表里及脏腑间由经络气血互相沟通,外邪侵入或体内发生病变,病邪随脏腑经络发生转变。因而用动态的观点,可以纵向观察疾病全程。通过列举并比较《伤寒论》中数个证型,从而认识证型的"过渡"及传变规律,挖掘证型间的...
关键词:《伤寒论》 六经病证 过渡证型 
基于复杂网络的《伤寒论》六经病证用药规律研究被引量:4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6年第8期37-41,共5页李瀛 隋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91130035);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R2012FZ003)
目的建立《伤寒论》六经病证药物子网,基于药物子网的拓扑性质分析,揭示《伤寒论》六经病证用药规律。方法将《伤寒论》方剂按照六经辨证进行分类,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将药物抽象为节点,分别建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
关键词:伤寒论 复杂网络 六经药物子网 拓扑分析 用药规律 
用标本中气理论浅析伤寒六经病证被引量:3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7-10,共4页康小宝 丁辉 
标本中气是《内经》运气七篇中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六气与三阴三阳之间的基本关系。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标本中气理论所蕴含的气化规律和人体脏腑经络自身的气化规律是一致的,因此它和伤寒论六经辨证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对伤寒论...
关键词:标本中 气化 六气 三阴三阳 
《伤寒论》六经病证知识分类体系研究被引量:7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年第1期208-211,共4页蔡永敏 陈丽平 孙大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No.2009ZX07-02);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No.112102310624);财政部2010年度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资金专项{No.财社[2010]91(2010GJ07)}~~
目的:通过研究建立能突出《伤寒论》自身特色的六经病证知识分类体系,进而推广到伤寒类著作,为仲景学说的专题知识库系统建立和知识挖掘提供前提条件。方法:首先根据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的序号方法以及相关教材和论文的有关分类...
关键词:伤寒论 六经病证 分类体系 知识挖掘  
阳气是伤寒六经病证传变的决定因素被引量:7
《中医药通报》2014年第4期17-19,共3页余天泰 
本文探讨了阳气是决定伤寒六经病证传变与否的重要因素,其理论依据为"阳主阴从",渊源于《易经》、《内经》,并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故临证应以扶阳为首务,扶正祛邪,防止病证传变或恶化,俾正复邪去而愈病。
关键词:《伤寒论》 六经传变 阳气 
论《伤寒论》六经病证的承续性与相对独立性
《浙江中医杂志》2014年第8期547-549,共3页何赛萍 
历代医家称《伤寒论》为阐述多种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强调《伤寒论》对中医外感病论治的贡献。随着《伤寒论》的广泛运用,在论治内伤杂病中的作用和优势日渐突现,对《伤寒论》的评价提升到“系统地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
关键词:伤寒论 六经病证 承续性 独立性 中医学术发掘 
浅谈针灸在《伤寒论》六经病证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工程》2014年第2期187-188,共2页李华岳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其对六经病证的治疗不外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具体治法包括了汗、吐、下、和、温、清、补八法。其中针灸疗法在六经病证的运用也寓含着丰富的内容,示人以规矩,开人以思路。具体可归纳为:辛温散寒...
关键词:《伤寒论》 六经病证 针灸疗法 应用 散寒祛湿 辨证论治 调和阴阳 扶正祛邪 
思考《伤寒论》成书的疾病背景被引量:11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10期20-23,共4页张再良 
从流行性出血热的角度探讨《伤寒论》所论治的具体疾病,结合汉末魏晋时期的整个历史背景,联系当时其他医籍中对伤寒的描述,提出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基础形成了六经病证的应对方法,强调研究和理解古典医著必须注重当时的临床事实。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 伤寒 《伤寒论》 六经病证 
三部六病讲座(二)被引量: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年第2期85-86,共2页马文辉 姚博 
根据矛盾对立统一的原则,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可能会发生对立性的反应,也可能会发生统一性的反应。当发生对立性反应时,机体会出现阳性和阴性两种变化,三部会出现六类不同的证候群,即六证;
关键词:伤寒论 六经病证 三部六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