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

作品数:89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孙莉董海军代红娟吴三军祁晶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安徽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洋雷锋现象”揭示--雷锋精神属于世界
《雷锋》2023年第6期82-82,共1页吴维满(资料整理) 
卢安克,一个在中国广西山区义务支教10年的德国志愿者。在他所接触的孩子们眼中,是最好的朋友、老师,是可以一起爬树、在泥里打滚的玩伴;在许多人看来,卢安克就像白.求恩一样,是能够感动中国的“洋雷锋”;在他自己看来,他与其他人一样普...
关键词:雷锋精神 志愿者 义务支教 卢安克 
浅谈对中国乡村支教的思考——以《告别卢安克》为例被引量:4
《戏剧之家》2019年第29期184-184,共1页高阳萌 
南京林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比较》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NFUSPITP0432
有这样一个德国人,毕业于汉堡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年纪轻轻跑到中国广西偏僻山村支教,一待就是十年。在乡村支教过程中他翻译了上百万字有关教育的学术论著,并且把他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在博客上发表出来,只求对别人有所帮助。在中国乡村...
关键词:志愿者 支教 价值观 外国人 教育 大学生 
非虚构的场景与人被引量:1
《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9期101-103,共3页卫毅 
看风景的人《寻找萧望野》是我刚到《南方人物周刊》不久时写的特稿。采访萧望野是我第二次去到东兰深山的那个村子里。在此前半年,我去过那个村子,采访在山里义务教学十年的德国人卢安克。卢安克当时并不希望别人报道他,他甚至会到深...
关键词:《南方人物周刊》 场景 虚构 义务教学 卢安克 德国人 采访 特稿 
教育是什么
《学前教育(幼教版)》2018年第2期1-1,共1页王雨珊 
假期中读柴静的《看见》.最让我震撼的是她对卢安克的专访记录。在广西偏远的坂烈村里.有一位具有“无能力量”的外国人.在为自己的信仰努力着。这种无能渗透是无目的的.而这在于自身的完善。有一次.柴静去一名当地孩子家中取景....
关键词:教育 《看见》 孩子 卢安克 柴静 外国人 期中 
“陪伴”新材料作文创新思维例说
《阅读与作文(高中版)》2017年第3期30-32,共3页窦银强 
阅读下列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广西东兰县,有一个名叫板烈的偏远山村,村子里有70%的留守儿童,有的孩子已经有两岁多,却重来没有叫过“爸爸妈妈”。2003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卢安克来到这里,在村里人戒备的...
关键词:材料作文 创新思维 留守儿童 孩子 东兰县 卢安克 文章 支教 
从卢安克到蒙志合:不变的是陪伴
《师资建设》2017年第1期99-101,共3页刘铁芳 
早闻卢安克的名字,第一次见到是在2014年岳麓书社楼上的岁时纪餐厅,我邀刘良华、张文质,一起见卢安克,天使支教项目的负责人李磊带他一起来的。
关键词:卢安克 岳麓书社 刘良华 负责人 支教 
精神贵族卢安克
《做人与处世》2016年第20期24-25,共2页金珠 
15年前,广西东兰县板烈村来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小伙,他在村里以每月10元的价格租了一间房子,要给当地失学的孩子免费办所学校。
关键词:卢安克 贵族 精神 东兰县 学校 孩子 
“洋爸爸”支教16年山村娃变身“能力博士”
《乡镇论坛》2016年第22期43-44,共2页王丽 
卢安克曾是一名白领工程师,薪水不菲,生活舒适,却总觉得精神上缺少一种支撑。1993年夏天,为期3个月的中国之旅,改变了卢安克的人生。
关键词:博士 能力 山村 支教 卢安克 工程师 薪水 
从卢安克到蒙志合:不变的是陪伴
《新课程评论》2016年第7期6-9,共4页刘铁芳 
早闻卢安克的名字,第一次见到是在2014年岳麓书社楼上的岁时纪餐厅,我邀刘良华、张文质,一起见卢安克,天使支教项目的负责人李磊带他一起来的。常言人不可貌相,但最近我突然明白,人还是可以貌相。我对卢安克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个羞...
关键词:留守儿童 
可以跟卢安克学什么
《当代教育家》2015年第10期73-73,共1页许小兰 
卢安克:"我必须把学生原有的不理想的情况和特点当成我自己做法的根据。"2014年9月,新接了班。虽然忐忑,内心还是有几分窃喜,好歹是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是,家长真的很彪悍!同事说我软弱有余,严肃不够,没有威权。我讨厌什么威权!...
关键词:安克 我自己 气场 长真 就这样 教育方法 给力 教育理念 师生关系 文章结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