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话语

作品数:344被引量:477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刘继林卞清韩晓芹曹金合李新宇更多>>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撄心者”的精神苦旅与现实遭遇——乡土文化视野中的《长明灯》解读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34-38,共5页杨文杰 
鲁迅的小说《长明灯》立足于中国乡土文化视野,展现了个体精神从存在到幻灭的过程。文化风俗特别是宗教文化塑造了人们的集体心理,从而形成一种抗拒异端思想的合力。民间公共空间话语参与建构并确认了疯癫者形象,借助于乡土社会的权力...
关键词:《长明灯》 乡土文化 集体心理 文化风俗 民间话语 权力秩序 
民族民间话语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云南孟连县的“宾弄赛嗨”为例
《普洱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11-18,共8页杨璐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傣族三角区改土归流后的“国家化”过程及与东南亚关系研究(20BZS141);云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普洱傈僳族移民村寨的民族志调查(2023J1227);普洱学院教研教改项目:普洱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案例资源库建设及应用研究(2023JGYB24)阶段性成果。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各民族的符号表现是“多元”的,而究其根本在于“一体”。“宾弄赛嗨”是地方共享的话语符号,它从普通的民间族别性语言发展为具有地方影响力的民族团结互助机制话语,其生存和变迁的文化生境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
关键词:“宾弄赛嗨” 文化生境 民族民间话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张贤亮作品的三重叙事话语分析——以《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为中心
《小说月刊(下半月)》2024年第12期0019-0021,共3页朱珮瑶 
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两部小说中蕴含着政治话语、知识分子话语、民间话语,既相互融合又不断排斥,贯穿在章永璘的自我改造过程中。三重话语体系未能充分磨合的结果既宣告了知识分子改造的失败,也折射出知识分子处在...
关键词:《绿化树》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政治话语 知识分子话语 民间话语 
从“乡土中国”到“中国故事”——郭文斌创作的媒介呈现、文体实验及民间话语
《东吴学术》2024年第5期36-39,共4页张凡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汉语文学的现代性建构”(21BZW136)阶段性成果。
郭文斌创作在中国西部文坛是个比较独特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郭文斌凭借多样化媒介及平台呈现了丰富的文学与文化样态,具有很强的社会显示度和现实观照面;二是郭文斌在创作中自觉开展对话式文体实验,由此达到互动式教育和阅...
关键词:郭文斌 媒介呈现 文体实验 民间话语 
广昌孟戏的民间叙事建构和传承策略
《四川戏剧》2024年第10期106-109,共4页章荔怩 
教育部“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教学改革创新与研究”总课题组子课题“舞蹈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JYKY20153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现存的诸多古老戏曲剧种中,江西的广昌孟戏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表演形式,它起源于14—15世纪。作为一种极为珍贵的古老剧种遗存,孟戏用高腔演唱,并附有明代初期海盐腔的艺术特征。由于其剧种的特殊性、音乐的原生态样式以及活态化的民间...
关键词:声腔谱系 民间话语 戏曲音乐 非遗传承 广昌孟戏 
回归与再输出:纸艺动画中的传统文化传播研究
《影视制作》2024年第8期123-126,共4页刁明圆 
2023年上海立达学院青年科研项目“大数据语境下传统文化的微视频传播困境与文化传承的再思考”(编号:AKY-2023-01-61)的研究成果。
随着全球化与技术革命的发展,纸艺创作的工具和方法不断更选,同时纸艺文化的内涵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深厚的底蕴。但传统的纸质媒介逐渐被虚拟化电子产品所替代,纸艺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与消解。那么在错综复杂的国际交流中,如何通过纸...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播 纸艺 民间话语 动画 
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的新视角与新拓展——评刘继林新著《民间话语与中国现代诗歌》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4期126-128,共3页李蕾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民间话语与百年中文文学书写研究”,项目编号:19BZW116。
刘继林的新著《民间话语与中国现代诗歌》从民间话语的辨析和考量出发,围绕民间话语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大众传播和本土接受等问题展开。该著结合中国现代诗歌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重点考察分析了民间话语在中国新诗的平民化、革命化、...
关键词:《民间话语与中国现代诗歌》 民间 现代性 民族形式 
非遗保护“现代化”悖论的民间境遇--以石林大海子“阿诗玛”为例
《红河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7-10,45,共5页杨慧玲 
非遗保护运动起于对一元现代化工程的反思,却在制度设计与实践进程中陷入推动现代化再扩张、再规训的风险,非遗保护的“现代化”悖论由之显现。对此,学者们主张社区民众的主体性及参与能动性,但仍难以弱化悖论的现实影响。通过对石林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化悖论 阿诗玛 民间话语与实践 
民间:从文学史走向思想史——也谈陈思和的“民间”话语与学术思想新变被引量:1
《南方文坛》2023年第5期65-74,共10页陈昶 
“民间”是陈思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套学术理论话语,因为它本身释义的多重性与驳杂性,常常被与作为常识的“民间”与审美的“民间”相混淆。通过辨析不同层面的“民间”,我们可以逐渐看到陈思和“民间”话语体系形成的时间线索与...
关键词:陈思和 时间线索 理论话语 时代语境 话语体系 驳杂性 多重性 不同层面 
论《苏尔诗海》中的印度民间话语建构——以“乌陀送信”组诗考察为例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36-42,共7页王靖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印度‘早期现代’黑天文学研究”(19YJC752030)。
《苏尔诗海》是一部起源于中世纪印度民间的黑天派虔诚文学经典。以《苏尔诗海》“乌陀送信”组诗为例,考察该组诗中所凸显的民间话语对精英话语的挑战,即民间信仰话语对婆罗门知识精英话语的消解和重构过程,可以发现印度民间信仰话语...
关键词:印度文学 《苏尔诗海》 民间话语 婆罗门 话语权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