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

作品数:5084被引量:973H指数:10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徐彦利张锐邢润川宋浩波姜有荣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魔萌动漫文化传播(深圳)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十字架上的魔鬼》中后殖民身份危机与伦理选择
《绥化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80-83,共4页罗理浩 黄晖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19ZDA296);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洲文学史”(17FWW001)
被誉为“非洲民族文学守灵者”的肯尼亚世界级作家恩古吉的长篇小说《十字架上的魔鬼》详述了以魔鬼盛宴这一盗贼寓言为核心的肯尼亚独立建国后的后殖民伦理现状与身份危机。惨遭抛弃的瓦丽恩尕在自卑情结弥漫与依赖情结缺失的后殖民心...
关键词:恩古吉·瓦·提安哥 《十字架上的魔鬼》 后殖民 身份危机 伦理选择 
浮士德与魔鬼滴血结盟——歌德《浮士德》中魔性自由之诠释
《德国研究》2022年第4期107-123,128,共18页吴建广 王思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编号14ZDB091)子课题“浮士德专题研究”学术成果。
若将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托签订的滴血盟约置于西方文化史框架中进行解读,血盟就成为神性—自然的传统性与魔性—人本的现代性之间的分界线,在《浮士德》诗剧中就表现为“与神订约的存在”和“与魔盟约的存在”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浮士德...
关键词:歌德 浮士德 梅菲斯托 自由 
李斯的双驱式追求与“魔鬼契约”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87-94,共8页王绍东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8BZS044)
受“厕中鼠”与“仓中鼠”不同处境的启示,李斯决定千方百计追求高官厚禄。来到秦国后,他帮助秦完成统一大业,并设计规划了秦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在推进历史发展的同时,也一步步升迁到秦相之位。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剧,为了保住权位,李斯逐...
关键词:李斯 秦始皇 秦二世 双驱式追求 心理 
“桑丘·潘沙的魔鬼”——卡夫卡对《堂吉诃德》的改写
《外国文学》2022年第2期3-11,共9页曾艳兵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卡夫卡与中国文学、文化之关系研究”(17AWW002)。
本雅明关注并研究卡夫卡,注意到了卡夫卡对《堂吉诃德》的非凡改写。卡夫卡关注的是桑丘·潘沙而不是堂吉诃德,他的小说不是对《堂吉诃德》的阐释或续写,而是非凡的创作,其中最突出之处就是“堂吉诃德与桑丘·潘沙关系的大逆转”。卡夫...
关键词:卡夫卡 堂吉诃德 桑丘·潘沙 改写 
论《魔鬼的灵魂》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212-218,共7页吕天威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9CWW010);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重大项目(BSZA2019004)。
以当代俄罗斯作家叶甫盖尼·希什金的长篇小说《魔鬼的灵魂》作为研究文本,运用文本细读和比较的研究方法,分析希什金对“罪与罚”的探索、对“双重人格”的关注、对“美拯救世界”的思考等,阐明希什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传统的承袭...
关键词:《魔鬼的灵魂》 叶甫盖尼·希什金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 双重人格 美拯救世界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20年第2期66-75,共10页刘茂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与政治的伦理表达:萧伯纳戏剧研究”(14BWW049)的阶段性成果。
萧伯纳在戏剧《魔鬼的门徒》中遵循关涉伦理道德的基本主线,以情节剧的形式表现了严肃剧的思想内涵。剧中的人物、情节、故事背景等都折射出萧伯纳对维多利亚时代清教主义与社会现实的关注。剧中人物的行为表现凸显了萧伯纳对宗教伦理...
关键词:《魔鬼的门徒》 萧伯纳 宗教伦理 道德 
被囚禁的反讽者——《十字架上的魔鬼》中的反讽研究
《外国语言与文化》2020年第2期10-16,共7页陆纯艺 冯德河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19ZDA296)阶段性成果。
《十字架上的魔鬼》是恩古吉在监狱的极端坏境中写下的小说,小说一反恩古吉以往真实重述历史的基调,以独立后的肯尼亚为历史背景,以反讽为主要手法,展现了看似荒诞实则真实的独立后肯尼亚社会。通过反讽,恩古吉将真实与虚假、正义与邪...
关键词:反讽 《十字架上的魔鬼》 恩古吉·瓦·提安哥 
为被禁言和沉默的历史发声——布林克《魔鬼山谷》中的南非历史再现被引量:1
《外国语文研究》2019年第2期33-40,共8页张甜 蔡圣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时域下的南非20世纪英语小说研究"(项目编号:14BWW075)的阶段性成果
南非著名小说家安德烈·布林克的"现场写作"包含了对南非种族隔离时期被禁言、被压抑的历史的揭示。为了达成历史与现实的和解与妥协,形成观念的一致与社会重建,布林克认为南非公共知识分子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义务。本文试图通过批判《...
关键词:布林克 《魔鬼山谷》 种族隔离 父权制 为历史发声 
数字化资本:魔鬼般的象征符号——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的解读被引量:9
《哲学动态》2017年第12期22-27,共6页张一兵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MZD026)的阶段性成果
法国哲学家斯蒂格勒认为,数字化资本对全球实施占领,这种占领的本质恰恰是魔鬼般的象征符号形成统治,而象征符号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塑形和构序了全新的数字化存在论现实。当代资本主义网络信息条件下的数字化整合,通过商业操控和视听意...
关键词:斯蒂格勒 《技术与时间》 文化熵增 数字化 资本 
歌德《浮士德》中的斯芬克斯因子与伦理选择
《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5期90-98,共9页谭渊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作品汉译研究"(14ZDB091)~~
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出发,将歌德的名著《浮士德》置于创作的历史环境中,在18世纪德国伦理环境转变的语境中对论题进行研究,解读浮士德的伦理抉择以及作品所体现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冲突。文中指出,在歌德笔下,浮士德的人生尽管受...
关键词:歌德 《浮士德》 魔鬼 文学伦理批评 斯芬克斯因子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