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情结

作品数:137被引量:52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何尚武尹康平杨新磊康健何希凡更多>>
相关机构:嘉应学院西华师范大学保山学院学研究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萧克为家乡筹建希望小学
《文史博览》2024年第8期67-68,共2页何光红 
开国上将萧克(1907-2008),是我军有名的儒将。他生前一直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对家乡有一份浓浓的教育情结。为家乡筹建希望小学萧克故乡位于湖南嘉禾县泮头乡(今袁家镇)小街田村。村子两边都是高山,中间是一条狭长的山谷,地理位置偏僻...
关键词:希望小学 开国上将 一所 萧克 师范学校 教育情结 湖南嘉禾 村办小学 
崔愷老师的母校情怀与教育情结
《城市环境设计》2024年第2期12-13,共2页宋昆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津沽大学(原天津工商学院)、北京铁道管理学院(原属唐山工学院)的建筑工程系与土木工程系合并至天津大学,徐中先生担任建筑工程系首任系主任,故尊之为天大建筑的创始人。此后,一代代...
关键词:建筑工程系 院系调整 北洋大学 崔愷 土木工程系 天津工商学院 高等学校 天津大学 
苏文彪:有好的关系就会有好的教育
《教育家》2023年第26期66-67,共2页陈淼淼 
“在我心里,有一个很重的乡村教育情结。”这份情结,根植于苏文彪的原生家庭,生发于教育自己的每一位老师。苏文彪的父亲是当地乡镇一位小有名气的知识分子,母亲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很想帮一帮像我一样的农村孩子”。在整个求...
关键词:老师 原生家庭 文彪 求学生涯 教育情结 好的教育 知识分子 
传承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年第17期79-80,共2页张理坤 
一卷在手,烽火相传,两代人的教育情结。——题记小时候崇拜父亲。父亲是村里第一位大学生,毕业后在山西大同市一所重点高中任教,书桌上经常摆满各式各样的报刊,他翻阅最多的就是那一期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下文简称《中语参》)。母...
关键词:中语 山西大同市 一所 教育情结 重点高中 连环画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一名山区村支书的教育情结
《云南教育(视界)》2021年第13期19-19,共1页王灿鑫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博南镇青羊厂村,有着20多年党龄的基层共产党员李华,自1999年4月担任青羊厂村公所(2000年7月后改为村委会)党支部书记以来,已在基层党组织"领头羊"的岗位上连续任职22年。"村里的好支书""群众的贴心人""人民的好...
关键词:党支部书记 基层党组织 大理白族自治州 永平县 村委会 教育情结 基层共产党员 村支书 
立足校长之位 思其责 行其事
《中国农村教育》2021年第2期59-62,共4页谢大海 
一提到校长;我们大家就会问——校长是什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所好学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斯姆林斯基曾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而我在校长岗位上任职也有二十...
关键词:教育家陶行知 一所 林斯基 教育情结 校长 善于创新 
对统编版三科新教材的认识和思考被引量:4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20年第9期13-15,共3页曹宏斌 刘伟燕 
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以下称"统编版三科新教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后,2017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地中小学起始年级统一使用。2019年9月,统编版三科新教材实现义务教育所有年级全覆盖。统编版三科...
关键词:新教材 历史教材 立德树人 道德与法治 义务教育 中小学 教育情结 起始年级 
任正非的“教育情结”为何难解?
《读天下》2020年第8期1-1,共1页严言 
任正非无疑是一个民族英雄。当华为面临如生死大考一般的危机时,他镇定、从容,既有成竹在胸、胜算在握的将帅风范,又有总揽全局、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格局。这是我欣赏和尊崇的极少的企业家之一。我甚或想,假如中国的企业家,不论民营的,还...
关键词:任正非 袁隆平 科技精英 屠呦呦 责任担当 教育情结 忍辱负重 任氏 
信仰与情怀:57年英雄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教育家》2020年第26期72-73,共2页顾巧英 
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平师附小")始终把"英雄教育,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作为办学...
关键词:附属小学 办学理念 榜样力量 引领学生 传承与创新 师范学校 教育情结 纪念章 
精神在生命转折中升华——汪甄南先生的教育追求与数学教育情结
《新教师》2019年第7期19-22,共4页陶继新 
一、学生生涯1937年4月16日,同是工人的汪元泉及其妻子陈香珠家里,迎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他,就是现在已经82岁高龄的汪甄南先生。1943年,年仅6岁的汪甄南,被父母送到了上海天主教一心中小学上小学。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他又到上海私立...
关键词:中小学 教育情结 天主教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