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形象

作品数:193被引量:241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孙冬苗陈梅洪叶刘建喜卫景宜更多>>
相关机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学科=政治法律—政治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海外华人形象内容构成及其影响--基于秘鲁的实证研究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3年第3期23-35,共13页王子刚 卢倩仪 梁芳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语世界华人现状研究”(19QD15)之阶段性成果。
论文以秘鲁为例,通过定量实证研究揭示了海外华人形象的微观内容构成及其不同维度对于华人群体评价和中国国家形象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秘鲁社会存在十五项具有普遍性与代表性的华人形象内容,并在整体上可被分为三个维度:体现华人积极...
关键词:秘鲁 华人形象 国家形象 秘鲁华人 
泰国对华人群体“中国性”认识的嬗变——以泰国文学中的华人形象为例被引量:4
《东南亚研究》2021年第2期135-152,共20页金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学和文化交流研究”(18JJD750005)。
本文从泰国文学入手,通过不同时期泰国文学作品中呈现的华人及中国形象,探讨泰国华人群体的“中国性”问题.泰国政府对华人“中国性”的态度经历了从前现代时期的漠视,到民族主义时期视其为“泰国性”的竞争性“他者”,再到冷战时期视...
关键词:泰国 华人 中国性 泰华性 泰国文学 华人形象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社交媒体中的海外华人形象——基于爬虫技术获取大数据的分析被引量:5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0年第3期10-20,共11页耿羽 
论文通过爬虫编程抓取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社交媒体数据,探讨了在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突发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海外华人媒介形象的建构问题。论文认为,在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风行的时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中国社交媒体中的海外华人媒介形...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 新冠疫情 海外华人 媒介形象 爬虫编程 
德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和中国形象——以三部德语故事片为主的分析被引量:1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第3期35-43,共9页周海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语言大数据挖掘与文化价值发现"(项目号:14&ZH036)之子课题"国家形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以三部华人题材的德语故事片为样本,分析了三部影片的内容及其与德媒涉华报道之关联、三部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以及德国人关于华人和中国的刻板印象。分析显示,影片都设定有与其主题相应的、关于中国和华人群体的总体性认识框架,...
关键词:德国 影视作品 中国形象 华人形象 文化元素 收视率 德国媒体 
美国近代媒体对青年华人形象的建构--以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为例被引量:3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110-115,共6页杨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山姆大叔’眼中的‘中国佬’--1848年至1943年美国媒体对于青年华人的形象建构”(课题编号:182060345)的研究成果
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青年华人以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形象出现在美国的报刊和电影中。美国近代媒体中青年华人从"冷静勤勉的准公民"到"无知落后的奴隶""瘾君子""劣等种族",再到"信奉民主、自由的伟大盟友"的变迁,并非他们真实状况的反...
关键词:美国媒体 青年华人 形象建构 话语政治 
一束裸露着的神经——16世纪以来海外华人的发型问题探析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年第2期20-30,共11页吕俊昌 
论文对明亡之前华人的发型问题,明末清初中国人的出洋与辫子问题,华人、当地人与西方人的辫子观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型(辫子)观的改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阐述,认为历史上海外华人的辫子,并非界定"谁是华人"的唯一要素,然而却是极为显...
关键词:华侨研究 华人形象 华侨发型 文化认同 
旅法温州人社团的政治参与
《公共外交季刊》2013年第4期97-103,129-130,共7页王梦影 余万里 
近年来,旅法温州人以社团为依托,通过游行示威、参与选举、影响舆论等多种形式参与当地政治活动.这些活动缘起于保护华人权益的初衷,却在实践中不自觉地担负起改善华人形象、维护中国尊严等国家责任,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
关键词:政治参与 温州人 社团 华人形象 公共外交 游行示威 政治活动 国家责任 
清朝人在美国——19世纪美国华人形象
《看历史》2013年第10期122-125,共4页史景迁 
19世纪中期,中国劳工首度远渡重洋到美国。对于那时的美国人来说,中国已经来到家里了,这让他们极为不安。第一份由美国人撰写的针对中国城做的详细报道,也许就出自马克·吐温之手。他所观测的中国,混合了茫然、哀伤与恼怒。当他一...
关键词:19世纪中期 美国人 华人形象 清朝 中国劳工 种族歧视 社会风气 中国城 
从“黄祸”到“模范少数民族”——美国白人眼中的华人形象被引量:2
《世界文化》2010年第4期8-10,共3页石平萍 
根据美国移民局的记载,华人最早于1820年抵达美国,人数不多。1848年,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1866年,美国开始修建横跨全境的第一条铁路,从此,大批中国劳工涌入美国,成为美国社会又一个显性的“种族问题”。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在人...
关键词:美国社会 华人形象 少数民族 人眼 模范 黄祸 加利福尼亚州 中国劳工 
印度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对于四部影片和一部纪录片的简要分析被引量:1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8年第4期59-64,共6页帕雅.班纳吉 乔印伟 
关键词:印度电影 华人形象 纪录片 影片 四部 文化现象 媒体 历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