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

作品数:7362被引量:7215H指数:2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朱寿桐宋剑华王嘉良刘勇陈思和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异质他者与同轨镜鉴——朝鲜半岛文化视阈中的“五四”新文学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年第3期286-298,共13页张乃禹 
韩国学研究孵化型项目“中韩近现代文学关系史的深层探究与韩国学研究后备力量培养”(AKS-2022-INC-2230001)的阶段性成果;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
自古以来,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典型代表,朝鲜半岛(2)在地缘政治上密迩中国,在历史、文化和文学方面都与中国一直存续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无论是文字资料,还是出土文物,都能证明早在春秋时代,中国文化已经传播到朝鲜。”(3)及至近代,伴随...
关键词:文化视阈 汉字文化圈 大韩帝国 东亚文化 天朝上国 朝鲜半岛 殖民体系 历史性转折 
从科举革废看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的归属之争——以《大公子》《一日》及《儿时影》为例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年第3期147-159,共13页罗维斯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科举制度的革废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17CZW046)阶段性成果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这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常识。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的浪潮及90年代以后围绕“现代性”这一核心概念对晚清文学和现代文学的重新梳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缘起从新文...
关键词:《狂人日记》 白话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新文学史 晚清文学 《一日》 陈衡哲 李劼人 
美国因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对吕周聚《中国新文学中的美国因素研究(1911—1949)》的解读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年第2期352-361,共10页孔明玉 冯源 
作为一部具有完形意义的理论著述,它向读者表达出怎样高度的学术思想,或是呈现出何种向度的理论创新,或者是传递出富有新意的研究方法,抑或在得出的结论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无疑关涉作者对论题的精心选择、对观点的认真提炼...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吕周聚 三联书店 完形 理论专著 理论著述 论证方法 
“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民国大学国文系文学写作教学的发生与演变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4年第1期74-99,共26页陶永莉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清末民初中国诗歌教育的现代转型研究”(19XZW029)阶段性成果
民国时期,大学的文学教育以培养知识性人才为目的,强调知识传授,注重学术训练。文学史因此成为国文系教学的重心,获得了研究者相当的关注。那么,相对于文学史而言,文学写作在国文系的教学体系中是何种情况?抗战中,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罗...
关键词:文学写作 陈平原 学术训练 国文系 中文系主任 北大中文系 新文学 罗常培 
小报缘何写新诗——《晶报》文人的新诗接受机制与另类建构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年第2期181-192,共12页王威龙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16ZDA186)的研究成果
“五四”时期,上海小报文人常常以“新文学”反对者的姿态发声,并在启蒙的强势话语下备受批判。但实际上,上海小报文人对新文学,尤其是新诗有着特殊的接受机制和建构方式。那么,新诗基于什么被小报文人接受、利用和改造,如何参与了小报...
关键词:强势话语 接受机制 小报文人 建构方式 既定事实 新文学 《晶报》 单向度 
考历史之暗角,探文学之新源——评凤媛《从边缘到合流: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新文学教育研究》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年第2期345-354,共10页熊静娴 
2020年12月,凤媛教授的著作《从边缘到合流: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的新文学教育研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著作选取了晚清民国时期两所颇具代表性的基督教大学——圣约翰大学和燕京大学作为研究对象,爬梳和挖掘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以...
关键词:基督教大学 圣约翰大学 晚清民国时期 上海文艺出版社 燕京大学 新文学教育 合流 经典化过程 
论川藏茶马古道与藏地文学的现代新变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年第2期131-144,共14页赵志军 
学界对于西南现代文学的考察,长期以来,大有“西不出成都”之势,以至成都“新文学运动第三中心”地位的构建,多少显得有些“孤立”,仿佛成都往西是一片文学荒漠,无须多谈。然而,若能有意识地调整视域,便可发现成都以西的广袤藏地,亦有...
关键词:新文学运动 茶马古道 现代文学 广袤 成都 
《新尔雅》:近代白话文“科学化”的起点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年第1期153-163,共11页王平 
在倡导白话文学革命的过程中,新文学的合法性问题一直困扰着胡适。为此,他在各种场合屡次声称:这场文学变革绝非《新青年》同人的发明,而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应然之举。他进而深入探究中国文学传统,试图从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中寻觅“...
关键词:中国文学传统 文学变革 白话文学 历史发展趋势 《新青年》同人 “五四”白话文 新文学 合法性问题 
女作家入史与新文学史建构——1917-1949年新文学史写作的性别审视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年第1期100-117,共18页杨骥 
作为一个“舶来”概念,“文学史”在我国并非古已有之。19世纪末期,日本学者撰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流入国内并产生巨大影响。此后,林传甲写作的《中国文学史》(1904)开启国人撰写文学史之先河。从本土第一部文学史出世,到1917年新文学发...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 文学史写作 文学史建构 林传甲 性别审视 中国文学史著作 入史 本土学者 
“旧梦”遭遇“现实”:周氏兄弟重启“第二维新之声”的历史脉络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年第1期83-99,共17页王海晗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脉络中,周氏兄弟一直被目为具有开创之功的奠基性人物,他们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多维贡献是有目共睹的,甚至其本身就成了新文学最为显明的标签之一。然而,今天回顾兄弟二人“五四”时期并肩作战的历程时,可...
关键词:周氏兄弟 中国现代文学史 写作姿态 兄弟二人 新文学 历史脉络 五四 新文化运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