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唆

作品数:942被引量:1409H指数:2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李凤梅朱道华彭泽君陈兴良刘明祥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一般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法制与社会(旬刊)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网络教唆自杀案件受害者特征分析与预防措施——以“蓝鲸”死亡游戏为例被引量:2
《法制与社会(旬刊)》2020年第17期36-37,共2页吕峰 王紫烟 宋泽辉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W2019007
"蓝鲸"死亡游戏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并控制受害者完成一系列任务直到其心甘情愿的自杀。这种游戏的受害者群体以缺乏归属感,自我价值认同感较低的青少年为主,危害巨大。要预防这类游戏,需要社会多方的配合与努力,家庭与学校要提前进行疏...
关键词:“蓝鲸”死亡游戏 教唆 自杀 特征 
教唆犯刑事责任研究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9年第4期224-225,共2页章玲玲 
我国刑法学中一直以来将共同犯罪人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四种,国外刑法学则在狭义的共犯里规定了教唆犯和胁从犯两种共同犯罪人。因教唆犯这一犯罪类型的特殊性使得对其刑事责任的系统性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首先简要说明了教...
关键词:教唆犯 刑事责任 处罚原则 责任依据 
共同犯罪中教唆犯的认定若干问题的思考——以刑讯逼供罪为例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年第20期48-50,共3页朱琳 
无身份者与有身份者的共同犯罪问题,一直是我国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争议的焦点。以刑讯逼供罪为例,对教唆犯的概念、基本特征和刑事责任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在有身份者和无身份者共同犯罪的情形下,探讨教唆犯认定相关问题。本文基于罪...
关键词:共同犯罪 教唆犯 刑讯逼供 身份犯 
浅析教唆自杀行为的可罚性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8年第4期60-61,共2页陆思远 
理论界对于教唆自杀行为认定的争论由来已久,其理论难点重重,已然成为我国刑法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我国刑事实体法中,尚未明确将教唆自杀行为作为故意杀人罪处理,这给司法实务也带来了困难。对于教唆行为是否应当入罪,其焦点就在于...
关键词:教唆自杀 可罚性 故意杀人罪 立法 
“教唆”及其关联“帮助自杀”和“见危不救”入罪研究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7年第25期208-209,共2页段孝刚 
本文主要阐述了"教唆"及其关联"帮助自杀"和"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一些见解。无论是杀害亲属,或是杀婴,都在犯罪对象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行为本质与一般故意杀人无甚差异。从对被害人生命权的平等保护角度出发,完全可以且应归入故意杀人...
关键词:教唆 帮助自杀罪 见危不救罪 生命权 平等保护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之新释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7年第3期250-251,共2页王延清 
我国刑法学界针对《刑法》第29条第2款有大量异同的解释,其中有两种争议较多且占据了众多解释的主流。分别是从区分制下的共犯从属性说解释与从单一正犯体系下解释,但这两种解释都有其无法弥补的缺陷。因此,笔者另辟巧径,对《刑法》第2...
关键词:教唆犯 被教唆犯 区分制 共犯从属性说 
浅析渎职犯罪中共同犯罪问题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年第21期63-64,共2页段华丰 
渎职犯罪中共同犯罪问题是在实践中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同犯罪应当如何处理更为复杂,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在相关立法、司法解释中,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另一方面司法实践总是不断变化的。...
关键词:渎职犯罪 共同犯罪 对向犯 帮助 教唆犯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构成要件的再探析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年第18期267-268,共2页蔡莺依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其直接侵犯的客体为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秩序;客观方面包括帮助行为、帮助时限等内容,部分内容在理论上学者们还尚未能够达成共识,必须予以深入探讨和分析;主体范围是排除当事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之外的具有刑事...
关键词:犯罪故意 犯罪动机 期待可能性 教唆犯 
教唆犯对于加重结果的刑事责任承担探讨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年第4期121-122,共2页杨志刚 
结果加重犯在刑法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因为社会危害性比基本犯罪要大,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内外法学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在结果加重犯的研究中,迄今为止仍然有很多的争议和难点,共同犯罪就是结果加重犯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特...
关键词:教唆犯 结果加重犯 刑事责任承担 
由一起案件引发的思考——应设置教唆、帮助他人自杀罪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5年第18期81-82,共2页张红 
教唆、帮助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但我国刑法没有对此行为是否构罪处罚加以明确规定。通说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量刑上,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但这样处理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困境,本文认为,应参照国外的立法、实践经验,设置教唆、帮助他...
关键词:教唆 帮助 自杀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