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女神》

作品数:85被引量:3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粟斌钱韧韧张德明刘殿祥周薇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侨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6
视图:
排序:
郭沫若《女神》:“真艺术与真科学本是携手进行的”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95-102,共8页文贵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学视野中中国近现代时期汉语发展的资料整理与研究”(16ZDA185)。
现代汉语诗学与古代汉语诗学的不同之一就在于将科学元素融入了现代汉语诗学中。这一特点在郭沫若《女神》中非常显眼而且先锋,闻一多将其概括为“真艺术与真科学本是携手进行的”。由此拓展则发现,《女神》对大量地名和人名的铺展,是...
关键词:郭沫若 《女神》 艺术 科学 
现代汉语虚词与郭沫若《女神》的节奏特征
《江汉学术》2023年第2期79-88,共10页钱韧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虚词与汉语诗歌形式建构研究”(19CZW049)。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注重“内在律”的情绪节奏实践,在大量语气助词、副词、介词结构对应中的排比重叠应用,实现了情绪节奏与语义节奏的互动;以虚词的合理使用构成自由灵活式、圆融平衡式和回旋递进式的语形节奏,推进了情绪节奏的放...
关键词:虚词 郭沫若 《女神》 诗歌节奏 诗体 散文化 
郭沫若《女神》中人神关系的互文性建构——以《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三部诗剧为中心
《郭沫若学刊》2022年第4期53-58,共6页袁宇宁 冯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陕甘宁文艺运动研究(1936-1950)”(20CZW041)阶段性成果。
《女神》第一辑所收录的组诗《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作为郭沫若早期代表作,除却诗体、语词上等外在形式的突破外,渗透其内的“泛神”思想亦极大丰富了作品的精神气质。具体表现为五四张扬“自我”的主潮下,“我”与“女神...
关键词:《女神》 泛神 人神关系 互文性 
现代文学启蒙的先声——以郭沫若《女神》与赛春嘎《心侣集》为例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117-123,共7页阚海英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国现代文学蒙译史研究(15XZW046)"的研究成果之一
郭沫若的《女神》成为最能体现五四精神的诗的纪念碑。它和鲁迅的《狂人日记》一起被视为中国新文学浪漫追求的双璧而长存于中国人的记忆中。纳·赛音朝克图(1914-1973)是20世纪中国蒙古族一代大文豪,现当代蒙古文学奠基人,著名诗人。...
关键词:《女神》 《心侣集》 自然 自由 女性 性别 恋爱观 
郭沫若《女神》的创作过程被引量:2
《励耘学刊》2018年第1期180-193,共14页李斌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百年文艺中的‘家国’关系变迁——以‘五四’至今的文艺为对象”,项目编号:16BA014
本文从《女神》的创作过程入手,分析《女神》的三种风格——泰戈尔式、惠特曼式、《浮士德》式,讨论《女神》作为新诗奠基之作的现代特征和诗艺的丰富性,并对郭沫若在创作《女神》过程中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与现代文坛的互动,《女神》发...
关键词:郭沫若 《女神》 现代新诗 
现代汉语虚词与郭沫若《女神》的审美效应被引量:3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109-120,共12页钱韧韧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16ZDA240);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汉语虚词与新诗形式变革研究"(FJ2016C184);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现代汉语虚词与现代汉语诗歌形式研究"(14SKGC-QG04)
郭沫若《女神》的文学史意义,主要在于极大地促进了新诗审美效应的现代性变革。这种变革与现代汉语虚词入诗有密切关系,改变了古诗的情感表达与思维方式,形成了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汉语诗歌新的主体精神的高扬。特别是语气助词的大量使用...
关键词:虚词 《女神》 审美效应 修辞 诗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