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界

作品数:371被引量:425H指数:11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胡燕春李玉辉王晓路韩振华徐强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中华文化论坛x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美国汉学界元杂剧研究之文化解读
《中华文化论坛》2023年第2期79-89,188,共12页李玉辉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北美地区元代山西杂剧传播与研究”(项目编号:2022-YJ081)阶段性成果。
随着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汉学家元杂剧研究的逐步深入,元杂剧典故的解读和翻译成为美国学者元杂剧艺术审美研究的重要内容。美国汉学家通过对元杂剧剧本的解释性翻译和文化空白点注释来体现对元杂剧的文化点审美接受。美国元杂剧研究中的...
关键词:美国汉学 元杂剧 文化解读 误读 
美国汉学界《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立足于林理彰的王弼《周易注》译本的考察被引量:1
《中华文化论坛》2023年第1期84-94,187,188,共13页吴礼敬 
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夏含夷与《易经》的语境化译解”(项目编号:SK2021-A0500);合肥师范学院研究生导师重点科研项目“诠释学视域下《易经》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实践和效果研究”(项目编号:DSKY13)阶段性成果。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汉学界的《易经》研究逐渐兴起一股由“经”到“传”的诠释转向,研究者不再致力于翻译和解释《易经》的“真正含义”或“内在含义”,而是转向历代的《易经》注疏。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单数的《易经》诠释定本,...
关键词:《易经》 王弼 林理彰 思想史 汉学 
美国汉学界中国戏曲研究之发端--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30年代
《中华文化论坛》2022年第2期111-121,158,159,共13页李玉辉 潘明军 
国家留学基金委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基金(CSC NO.201807670007)阶段性成果
19世纪中后期,戏院和戏曲成为美国旅中研究者了解中国民情、研究中国社会、向美国民众输入中国国情和文化的重要媒介,卫三畏的译介开启了美国学界的中国戏曲研究。自此至20世纪40年代是美国学界对中国戏曲研究的起始阶段,主要研究者包...
关键词:美国中国学 戏曲研究 发端 
德语区汉学界对《论语》之“君子”的解读
《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第1期130-135,共6页解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德语世界的〈论语〉研究>(项目编号:13YJC751018);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研项目<〈论语〉德语译本与孔子形象在德语世界的转变>(项目编号13SB0234)阶段性研究成果
本文全面梳理德语区汉学界对《论语》核心概念"君子"的解读与分析,试图找出值得借鉴的观点和结论。德语区汉学界从"君子"与《论语》其他重要概念的联系入手,从"君子"内涵的转变、君子的"候选人"、如何成为君子、君子与政治、君子的多种...
关键词:《论语》 “君子” 德语区 汉学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