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凡

作品数:184被引量:3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施维何小全陈志勇陈晓光陈文革更多>>
相关机构:绍兴文理学院宁波大学中山大学平顶山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清代“楚曲”音乐考论——以29种“楚曲”剧本为中心被引量:1
《戏曲艺术》2020年第2期73-82,112,共11页欧阳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清代汉口剧坛研究”(项目编号:20YJC760069);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清中叶地方文献中的汉口声音景观”(项目编号:18Y162)阶段性成果。
清代道光初年刊刻的29种楚曲剧本虽未标工尺,却隐含有可观的音乐信息。通过梳理考辨,可窥见创生期汉剧——楚曲音乐的基本面貌:它带有弋阳腔的鲜明烙印,西皮腔日渐发展为核心声腔,二黄腔尚孕育于十字二凡与平板吹腔之中,伴奏先以吹管为...
关键词:楚曲 弋阳腔 皮黄 十字二凡 伴奏 
“二黄腔”名实考辨——兼论“皮黄合流”的相关问题被引量: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55-64,共10页陈志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加坡藏‘外江戏’剧本的搜集与研究"(14AZW009)
声腔史和戏曲史上颇受关注的二黄腔源头问题,因涉及面广且缺乏可靠的证据而一直未获解决,以致多说并存。事实上,在清中晚期,北京、陕西等地往往将产于湖北的西皮调称为二黄腔或黄腔,它与安庆的二簧腔是两种不同的戏曲声腔。皮黄戏早期剧...
关键词:戏曲声腔 二黄腔 西皮调 二凡调 宜黄腔 皮黄合流 
浅论琵琶在绍剧伴奏中的作用
《北方音乐》2016年第14期92-92,共1页朱虹 
琵琶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乐器,具有十分多样的表现力和多种的演奏技巧,在我国许多戏曲的乐队中具有比较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本文着重围绕琵琶在传统戏曲绍剧特有的《二凡》唱腔伴奏中,把琵琶的风格把握和技法应用的几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艺术 乐器 琵琶 绍剧 二凡 伴奏 
绍剧寄古越豪迈之雄风
《今日浙江》2015年第18期58-59,共2页钱益清 
吴山秀媚,越水缠绵,柳风荷月,棹歌旖旎。总以为,这一方水土孕育出来的地方戏,定脱不了鹂鸣莺啭的多情,却不想,温山软水里偏出了一个浩歌激越、铁骨铮铮的异数。人道是:紧鼓斗残龙虎,急弦际会风云;声将海底翻起,调高冲霄遏云。这便是倾...
关键词:际会风云 二凡 棹歌 三五七 调高 汪筱奎 一方水土 经典剧目 豪迈奔放 急管 
论梆子腔在秦地之外的传播
《戏曲研究》2015年第2期10-23,共14页朱恒夫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中华戏剧通史”(项目编号:JSZ110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项目编号:12BB016);国家哲社重大项目“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ZDB077);上海高校高峰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阶段性成果之一
<正>梆子腔,即秦腔的形成年代有诸多说法,影响较大的有'明正德年间'说与'明中晚期'说两种~②,虽然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但说它形成于明末之前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根据戏曲剧种的一般发展规律,在梆子腔成为一个戏曲剧种之时,甚至还在...
关键词:戏曲剧种 雏形阶段 形成年代 秦剧 魏长生 易俗社 明正德 福盛班 二凡 陕西人 
邓超 实力玩转邓大咖
《故事家》2015年第4X期43-43,共1页
网友们都说,邓超自从踏入微博界,便在逗比的路上一去不复返,还成功"带坏"了身边的人,比如娘娘、等等、二凡等。但其实大家都错了……因为他之前也是这样啊!爱"秀"狂魔秀恩爱作为娱乐圈内的模范夫妻,超哥除了在微博上各种秀恩爱之外,还...
关键词:邓超 二凡 娱乐圈 生孩子 孙俪 周星驰 为之倾倒 季将 日灼 节目组 
浦江乱弹 婺剧的基石与先声被引量:1
《今日浙江》2015年第3期52-53,共2页叶晨俐 
从清中叶开始,花部戏曲一时兴起,乱弹腔戏种类不断涌现。"浦江乱弹"即成为浙江婺剧中重要而优美的声腔之一,被称为婺剧的基石与先声。浦江是一个风光秀丽、名人辈出的诗书之乡、戏剧之乡。浦江乱弹的曲调来自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
关键词:吴渭 芳亭 一时兴起 朝市 清中叶 土膏 二凡 三五七 花部 坐唱班 
绿牡丹(下)
《连环画报》2015年第1期42-47 4,共7页吴炳 耿剑 章伯奇 
关键词:相爷 何三 反气 谢混 良会 出学 府舍 真一 上府 二凡 
赵松庭浙派竹笛曲的创作特点——以《二凡》、《三五七》为例被引量: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193-196,共4页谢寒 
赵松庭从事笛子艺术工作六十年,被公认为中国笛子的代表人物之一,浙派笛子艺术的创始人,并被誉为"江南笛王"。他首创吹笛循环换气法文化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但随着新兴娱乐文化的不断涌现,为了使《二凡》《三五七》得到更好的传承、保...
关键词:赵松庭 二凡 三五七 创造特点 
再论梆子腔的起源与转型被引量:3
《戏曲研究》2013年第3期357-367,共11页陈文革 
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二十世纪豫剧唱腔结构动态研究》(12YJA760004)阶段性成果
关于梆子腔起源,盖有先秦、唐代、元明及各种梆子出于陕西秦腔~①等说法。本文从有关梆子腔史料的讹误辩证出发,通过对戏曲形态的变迁考察,讨论梆子腔的起源与转型,就教于方家。一《滑台重修明福寺碑》副碑系伪证有关梆子腔起源于明代...
关键词:明福寺 弘治年间 大弦戏 钵中莲 明弘治 绍兴乱弹 缀白裘 四平调 二凡 弋阳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