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羌

作品数:10被引量:34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相关作者:田晓岫王凯更多>>
相关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西藏研究》《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文史知识》《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西羌与藏族的起源再思考被引量:2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75-77,共3页王凯 
藏族的形成与吐蕃政权的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旧《唐书》中的《吐蕃传》又均把吐蕃和西羌挂钩,证明了西羌在吐蕃政权及藏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新旧《唐书》的记载并不详细,甚至互相冲突,导致学界对藏族的族属有了较大的...
关键词:藏族 吐蕃 西羌 发羌 
吐蕃王族族源新考被引量:3
《中国藏学》1994年第1期81-87,共7页田晓岫 
在藏族历史的长河中,吐蕃王朝对藏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吐蕃王朝建立以后,一个统一、强盛的藏族开始著称于世。因此,吐蕃王族族源的研究,向来为学者们关注。
关键词:吐蕃时期 王族 族源 考证 语源 发羌 唐旄 
藏族源流与汉藏关系被引量:3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108-122,共15页李文实 
藏族为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支系之一,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厂,世所共知。但自近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东渐以来,盗憎主人,于藏族源流和西藏历史,有意歪曲事实,制造谬论和谎言,挑拨离间,期欲达到其分割之罪恶目的。而国人间或不察。
关键词:帝国主义侵略 羌人 西羌 西方帝国主义 析支 西戎 匈奴族 汉藏 歪曲事实 发羌 
藏族源于“发羌”的几点质疑被引量:9
《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79-87,共9页格勒 
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藏族源于“发羌”之说极为流行,持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末代欧阳修等在《新唐书·吐蕃传》中的一段话: “吐蕃本西羌属,盖百有五十种,散处河、湟、江、岷间。有发羌、唐旄等,然未始于中国通。居析支水西,祖(?)...
关键词:吐蕃 古代藏族 发羌 新唐书 欧阳修 古羌人 主要依据 羌人部落 西藏 青藏高原 
“吐蕃”的“蕃”字还应读“番”被引量:3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44-46,共3页彭志宪 
1988年1月10日《人民日报》第八版摘要刊登了《四川民族》1987年第6期王康荣的文章,标题是《'吐蕃'的'蕃'字不读'番'》,摘要的全文如下: 目前,一些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一些地方在历史教学中,把吐蕃的'蕃'(bo)字, 错读为'番'(fan)的情况...
关键词:图白忒 土伯特 图伯特 电视风光片 电视电影 旧唐书 发羌 西蕃 弃宗弄赞 唐音 
论“吐蕃”“羊同”等名称被引量:9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108-117,共10页佐藤长 秦永章 
“吐蕃”、“羊同”等汉译名称,一直是藏学界所讨论的课题之一。日本著名藏学家佐藤长先生利用大量的藏文、汉文及西文资料,又对此做了考订和探讨,同时还对古代西藏、印度的交通路线和一些国际上著名的藏学家的观点提出了不少质疑,文中...
关键词:羊同 佐藤长 悉立 汉译名 蒙古语族 交通路线 尚婢婢 发羌 释迦方志 赞普 
唐蕃“和同为一家”的由来及其发展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64-66,82,共4页闫家民 
战国之前,西藏高原的居民称孟族.之后,有些羌族部落如越嶲羌、发羌、唐旄、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现在的西藏地区.他们与当地居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后来,生活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落在首领弃聂弃的率领下,统一了其他部落。
关键词:发羌 迷唐 孟族 雅隆 赞普 长庆会盟 唐贞观 释迦也失 驻藏大臣 大慈法王 
论古代羌人与藏族的历史渊源关系被引量:9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2期92-101,共10页格勒 
关于藏族的来源,历来有着各种不同的见解。其中,藏族同古羌人的某些支系存在着渊源关系的看法,在学术界较为流行。持这种看法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宋代欧阳修在《新唐书·吐蕃传》中的一段话: 吐蕃本西羌属。
关键词:藏族地区 古羌人 渊源关系 吐蕃 青藏高原 羌人部落 发羌 新唐书 齐家文化 古代 
西羌被引量:3
《文史知识》1984年第6期111-114,共4页李绍明 
西羌,亦称羌,是古代我国西部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影响深远的一个少数民族。但也有人认为,羌是古代对西方众多少数民族的泛称。羌,《说文·羊部》解释为'西戎牧羊人也'。说明原从事畜牧,并以养羊为特征。
关键词:西羌 羌人 西戎 东汉王朝 邓至 先零羌 宕昌 北周武帝 生产水平 发羌 
“大蕃春萌”瓦当砚考
《西藏研究》1984年第1期124-125,72,共3页王益呜 王仿生 
四川省洪雅县文化馆度藏全瓦当砚一方,径长16.2厘米,厚3.1厘米。通体黝灰色,因入土年久,受雨雪浸蚀所致。砚底刻篆文“大蕃春萌”四字,文字体形稍长,与唐代吐蕃瓦当文字完全相同。该瓦当约于清代后期出土。经原白云阁(书斋名)主人王仿...
关键词:吐蕃 瓦当文 洪雅县 唐代 清代后期 四川省 文字体 文化馆 旧唐书 发羌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