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秩序建构

作品数:11被引量:2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闻立军张欣欣史广全李泽张波更多>>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疆大学云南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法学论坛》《云南行政学院学报》《思想理论教育》《湖南社会科学》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9
视图:
排序:
网络爱国主义的法治秩序建构被引量:14
《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1期86-91,共6页赵建波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爱国主义保障的法律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8VHJ004)
当前,网络已成为爱国主义表达的主阵地。网络爱国主义法治秩序建构旨在培养正当性、合法性的网络爱国生态,实现现实的人充分的爱国情感表达,营造风清气正、合理有序的爱国主义表达网络新空间。当前,网络爱国主义法治秩序建构面临"非法...
关键词:网络 爱国主义 法治秩序 
民族习惯法与脱贫攻坚法治秩序建构的作用及完善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年第19期30-31,共2页廖永红 
"建设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实现法治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成为当前重要任务。脱贫攻坚进入全面决胜阶段,在攻坚战推进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引发各类矛盾风险,民族习惯法起到...
关键词:脱贫攻坚 法治秩序 习惯法 
法律理念与规范逻辑的背离——一个关于法治秩序建构的思考被引量:1
《湖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58-67,共10页王夏昊 吴国邦 
作为法律规范效力传递理据的司法三段论存在着大小前提性质不同、结论能够揭示出新的真理以及无法进行集合数学操作等方面的缺陷,进一步看,法律适用的所谓涵摄过程实际也只是法律解释的过程。因此,法律的效力来源并非是其上阶规范,而是...
关键词:静态规范体系 法律理念 统治理性 程序正义 
法律至上精神在我国法治秩序建构中的意义被引量:3
《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3期102-104,共3页李泽 
我国传统社会与西方市民社会的根基迥异,形成了天理、人伦至上与法律至上两种不同的理性精神。在西方,法律至上精神渗透于伦理文化与法律文化的根底中。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法律只是执行天理、人伦的工具而已。法律至上精神是现代法治运...
关键词:传统社会 法治秩序 法律至上 
逻辑起点与结构约束:社会分层视野下法治秩序建构的理论思考被引量:1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18-21,共4页邓玮 
现实社会是一个分层社会,这种结构上的特征必然对法的性质、产生、发展及施行产生重要影响。同时,法律作为一种人为设计的制度工具,也对社会分层起着固定、优化或相反的作用。从社会学反思理性的立场来看,社会分层作为法治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社会分层 法治 逻辑起点 结构约束 
中国法治秩序建构理论的反思与重构——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为视角被引量:5
《法学论坛》2005年第1期32-39,共8页史广全 
本文运用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对当代中国法治秩序建构理论进行了反思 ,认为当前法治秩序建构理论的致命弱点在于主体维度的缺失 ;法治秩序建构的本质在于由传统的日常生活世界向非日常生活世界跃迁 ;当代日常生活作为传统法律文化的寓所对...
关键词:日常生活批判 法治秩序建构 反思与重构 主体维度 
市民社会的理性化发展与法治秩序建构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117-118,共2页苗梅华 
历史经验表明,法治的生成发展离不开市民社会的理性化进程。而在当前中国,市民社会形成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理性化的明显阙如。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速我国市民社会的理性化进程,从而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
关键词:市民社会 理性化 法治秩序 
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建构的障碍分析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60-62,共3页刘雪梅 
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 ,是中国实行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充分考虑乡村社会的实际 ,即我国乡村社会目前正处于特殊历史转型时期和特殊的地理环境之中 ,特殊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决定了中国乡...
关键词:中国 社会主义 乡村社会 法治秩序 法制建设 
论当代中国法治价值目标的定位和选择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103-107,共5页张波 张学荣 
当代中国对法治价值目标的定位和选择存在着诸多失当现象,主要是当代中国法治生成的主客观条件虽已具备,但并不成熟所致,特别是当代中国在法治秩序的建构过程中仅强调法治的外在价值及外在价值目标的选择,而过分忽视法治的内在价值及对...
关键词:中国 法治价值目标 双重定位 法治秩序建构 法治主体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