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前科

作品数:67被引量:165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相关作者:廖万里刘行星赵秉志罗翔高亚男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福州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浙江省法学会法学研究重点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灭制度之完善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104-109,共6页王宣博 
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特殊性,前科制度下的犯罪标签会给未成年犯罪人的再社会化造成巨大阻碍。对未成年犯罪人应当“去标签化”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支持。前科消灭制度在实现未成年犯罪人再社会化和去标签...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前科 前科消灭 犯罪记录 
微罪扩张背景下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的构建被引量:1
《西部学刊》2024年第20期71-75,共5页吕媛媛 
微罪案件主要涉及道德谴责性低、人身危险性小的法定犯。随着轻微犯罪案件增多,现行司法资源被大量占用,前科标签化和连诛化问题凸显,影响了犯罪人员及其家属的社会融入。因此,构建前科消灭制度尤为紧迫。建议参照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
关键词:轻微罪界限 微罪治理 前科消灭制度 前科消灭附随问题 
信用社会建设背景下犯罪前科的泛化及其应对被引量:1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56-66,共11页严磊 
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Y202352721)。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失信评价与信用惩戒不断融入犯罪治理领域,导致犯罪前科不断泛化,主要表现为前科内容的生活化、负面影响的牵连化和救济途径的稀缺化。造成犯罪前科泛化的原因主要在于信用规范加重法定义务、失信...
关键词:犯罪前科 社会信用体系 前科消灭 信用修复 
轻罪治理视域下犯罪前科的制度重塑与消除限度被引量:1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23年第6期56-70,共15页李永超 
江苏省南京市法学会重点调研课题“轻罪的除罪机制研究”(课题编号:NJFX(2023)B06)的阶段性成果。
犯罪前科所引发的附随后果日益严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犯罪前科在犯罪预防、认定主观明知与定罪量刑等方面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价值。这种“破与立”的矛盾使得我们不能简单地消除犯罪前科,也不能对其视而不见。因此,可以选...
关键词:轻罪治理 犯罪前科 前科消除 消除限度 
犯罪附随性制裁制度的废除被引量:48
《政法论坛》2023年第5期24-35,共12页罗翔 
中国政法大学校级基金项目“刑法中的道德主义”(20ZFD82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为一种隐性的惩罚措施,连坐仍然以犯罪附随后果的形式广泛存在。犯罪附随性制裁制度缺乏合法性与合理性。它是一种保安处分制度,应当受制于罪刑法定原则。犯罪附随性制裁制度源于法家的重刑主义,它不符合一般预防的需要,也无特殊预防...
关键词:犯罪附随后果 牵连制度 犯罪前科 个人信息 
轻微犯罪视域下犯罪前科消灭制度研究被引量:1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23-27,共5页张二军 刘威 
轻微犯罪已成为我国犯罪主要类型,只增不减的犯罪前科状态,不符合我国轻罪化治理体系的要求。轻微犯罪前科制度存在罚过其罪、于法无据和不当株连等问题,对此应该进行理性反思。消除轻微犯罪前科是体现刑法谦抑性、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
关键词:轻微犯罪 前科消灭 罚当其罪 
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络
《清风苑》2023年第10期20-22,共3页何帆 丁进 
未成年人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从业禁止和入职查询制度,要求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应当查询其有无涉及侵害未成年人相关权益的犯罪前科、是否存在不应当从事该...
关键词:未成年人保护 从业禁止 《未成年人保护法》 侵害未成年人 查询制度 犯罪前科 
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准入查询工作的通知》
《青少年法治教育》2023年第7期1-1,共1页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入职查询要求,教育部今年在上海、广州、郑州、威海4市,试点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准入查询工作,对发现有性侵违法犯罪前科的人员依...
关键词:教育部办公厅 查询要求 《未成年人保护法》 查询工作 人员准入 性侵 查询制度 犯罪前科 
被入狱罪犯冒名之后
《法制与新闻》2023年第6期69-70,共2页张驰(文/图) 范瑞恒(文/图) 
“案卷都快翻烂了。”赵生霞说,终于在葛一文的户籍材料中发现了疑点。一些犯罪分子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冒用他人身份被定罪判刑,导致被冒名者无故产生犯罪前科、背上“罪犯”标签,严重损害被冒名者的合法权益与司法公信力。近日,天津市静...
关键词:刑事诉讼过程 犯罪分子 严重损害 冒名 司法公信力 冒用 有期徒刑 犯罪前科 
从业禁止制度给未成年人最有力的守护
《方圆》2023年第5期23-23,共1页刘亚(整理) 
近年来,未成年人在学校或校外培训机构被教职人员侵犯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令人痛心。教职员工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国家必须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给予未成年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确保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人员不存在违法...
关键词:违法乱纪行为 人文环境建设 教职人员 未成年人 令人痛心 校园环境 道德素质 犯罪前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