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范畴化

作品数:174被引量:536H指数:1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相关作者:刘正光王育洁刘润清刘芬甘莉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安徽文学(下半月)x
条 记 录,以下是1-4
视图:
排序:
非范畴性话语向范畴性过渡的语言规划策略探究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第11期116-117,共2页崔建立 王天明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B114):非范畴性话语向范畴性过渡的社会因素研究
语言的非范畴性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表现,是语言发生变化的动因之一。当现有的表达方式不足以反映现实生活的时候,现实会促使语言发生某种非范畴性变化。语言的非范畴性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影响词汇甚至语法变化的现象,从而经常导致话语...
关键词:非范畴化 语言政策 语言规划 
非范畴化认知视角下的副名结构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第11期99-100,共2页姚咪 王斌 
为了避免传统语言学的不足,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在原型范畴理论的框架下对现代汉语的"副名结构"进行合理的分析。副词激活名词的内涵意义中偏描述性的成分,形成从名词到形容词非范畴化的一个连续统,最终解释了"副名结构"的合理性,...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副名结构 内涵意义 非范畴化连续统 
语言非范畴化的特征及其产生的现实动因被引量:2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3期329-329,共1页张宁 
语言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本文对非范畴化的含义及特征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几点促使其产生的现实动因,同时指出,非范畴化产生的最根本的动因在于认识的发展和思维的创新。
关键词:非范畴化 特征 现实动因 
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研究被引量:2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第7期302-,307,共2页白雪 
以往的研究中,副词+名词结构更多地被解释为一种修辞现象,语用策略问题或者特殊语言现象。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视副名结构中的名词为一种非范畴化,进一步研究了这种结构的实现机制,语义的提取以及该结构应用的可行性和制约因素。
关键词:副词+名词 非范畴化 转喻 突显观 体认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