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梵澄

作品数:119被引量:28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孙波孙郁赵波李禧郁龙余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四川美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鲁迅博物馆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国书画艺术通会论——对徐梵澄先生艺术精神的一种理解
《四川戏剧》2024年第12期136-138,共3页赵波 
自古以来,中国艺术就有“诗书画一体”的传统,展现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艺术精神。在此基础上,徐梵澄先生进一步提出,书画之道不仅“通之于诗文”,更“通之于音乐”,乃至“通之于人格”。这一论述,不仅超出了艺术分类的传统认知,...
关键词:徐梵澄 书画 音乐 通会 艺术精神 
徐梵澄与“五四”文学革命
《读书》2024年第8期150-158,共9页张巍卓 
“五四”本就是个说不尽的话题,尤其文学革命在推广白话文与科学世界观的成效上,塑造了我们今天思维与言说的底色。诚然,历史的变革透过档案与材料历历可见,可它作为精神的运动,其内在的理性则时时有待后人于今昔间来回穿梭,体认探索,...
关键词:文学革命 白话文 猫头鹰 徐梵澄 性灵 科学世界观 历历可见 五四 
腼腆的“门徒”
《读书》2023年第12期22-30,共9页杨志 
徐梵澄(一九〇九至二〇〇〇)是现代学术史的传奇人物,特别是,他长居南印度阿罗频多修道院(Sri Aurobindo Ashram)二十七年,译出一批印度经典,被誉为“当代玄奘”。但因国内学界对阿罗频多运动了解不多,对徐先生的研究较少运用相关史料...
关键词:现代学术史 玄奘 修道院 徐梵澄 徐先生 门徒 印度 国内学界 
印度汉学的启示
《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2023年第2期14-22,共9页张西平 
我对印度汉学研究感兴趣要从1992年与徐梵澄先生的交往说起,当时在任继愈先生的带领下,我来具体操办《国际汉学》第一期的出版,任先生让我去找徐梵澄先生约稿。当时我完全不知徐梵澄是何人,见面后才知道这是一位曾留学德国,应鲁迅先生之...
关键词:徐梵澄 汉学研究 印度汉学 启蒙老师 任继愈 奥义书 徐先生 英文著作 
阿罗频多思想与徐梵澄的精神哲学——也谈章太炎·鲁迅·徐梵澄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167-174,共8页孙波 
从章太炎到鲁迅再到徐梵澄,是现代“心学”即精神哲学之一脉的传承与发扬。章氏从唯识学楔入,但“心”的结构未尝打开。鲁迅自“超人”说立起,他将“心”分解为“神思”与“学”,成其为对立统一的关系,然而仍未达到“心”之结构的关系整...
关键词:精神哲学 知觉性 变化气质 仁与义 心灵与性灵 
作为精神哲学的陆王心学--徐梵澄《陆王学述》发微
《中国哲学史》2023年第3期108-115,128,共9页游原勇 
徐梵澄服膺印度近世“圣哲”室利·阿罗频多的思想体系,并从中发展出精神哲学。《陆王学述》是徐氏晚年的力作,体现了别具一格的学术气象。此书从精神哲学的视角考察陆象山、王阳明一脉心学,尤其是通过“知觉性”探究陆、王等儒者先知...
关键词:徐梵澄 室利·阿罗频多 精神哲学 陆王心学 知觉性 
徐梵澄艺术观念三题
《西泠艺丛》2023年第5期73-78,共6页王沛然 
徐梵澄基于艺术实践阐发的诸多艺术观点,滋生于家学、教学与自修的数重机缘下,寓于新、旧、中、西的文化交杂中。纵向与横向的多角度阐释,共同构成其艺术观念的基本面貌,成为徐梵澄艺术观念的特色所在。在讨论艺理问题时,徐梵澄重论“...
关键词:徐梵澄 艺术批评 域外 艺术交流 一般艺术学 
坦荡之交不违心
《演讲与口才》2023年第7期21-21,共1页段奇清 
1928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西洋文学系、追求进步的徐梵澄,由于不满当时学校的腐败,写了《谈谈复旦大学》,并投给鲁迅主编的《语丝》,由此结识鲁迅。因为这篇文章,他得罪了当局,在学校待不下去,不得不去德国留洋。
关键词:上海复旦大学 《语丝》 徐梵澄 文学系 鲁迅 
徐梵澄的乱世读书
《读书》2023年第2期150-159,共10页张巍卓 
一九四一年初,徐梵澄接受友人蒋复骢的聘请,赴重庆就职于国民政府中央图书馆。蒋时任中央图书馆馆长,委托徐梵澄编辑新创办的杂志《图书月刊》。之后三年间,徐梵澄几乎凭一己之力打理着《图书月刊》。《月刊》的内容主要由三个版块组成...
关键词:中央图书馆 新书介绍 徐梵澄 图书馆馆长 翻译作品 学术文章 国民政府 栏目 
人国论五:鲁迅和尼采的心灵对话被引量:1
《上海鲁迅研究》2022年第3期176-189,共14页冯章 
鲁迅怎样和尼采进行心灵的对话?据我自己有限的阅读,学界至少有三种论点:第一种是共鸣说。这是多数论著的看法。持有这个论说的学人认定鲁迅和尼采在感情、思想方面契合一致,心有灵犀一点通。第二种是灵感说,由徐梵澄提出了这一观念。
关键词:心灵对话 徐梵澄 尼采 共鸣说 鲁迅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