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邪理论

作品数:227被引量:1168H指数:1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谢春光刘果张军平邓悦常立萍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伏邪理论谈树突状细胞在溃疡性结肠炎不同阶段的作用
《现代中医药》2025年第2期26-31,共6页张锦虹 文颖娟 王捷虹 林洁 仝武宁 陈亚莉 贺伊涵 胥冰 
咸阳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L2022ZDYFSF057);陕西中医药大学校级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脾胃病学科)陕中医学科办〔2024〕1号(2024XKZD24)。
溃疡性结肠炎被称之为“绿色癌症”,是一种炎症性肠病,可导致多种慢性并发症,其难治愈易复发性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挑战。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学都对此疾病展开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以期可以挖掘其内在的机制,从而提高临床...
关键词:伏邪理论 树突状细胞 溃疡性结肠炎 扶正祛邪 
消风散结汤加减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临床研究
《河南中医》2025年第3期414-418,共5页王丹凤 杨亚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项目(2024ZY3098)。
目的:观察伏邪理论指导下采用消风散结汤加减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郑州市中医院进行治疗的腺样体肥大患儿154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给予消风散结汤...
关键词:小儿腺样体肥大 伏邪理论 消风散结汤 
运用“伏邪理论”辨治慢性心力衰竭
《吉林中医药》2025年第3期265-268,共4页秦子镒 王胤博 马千婷 鲁卫星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72124)。
本文从伏邪理论探析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中医治疗,认为病机为伏邪乘虚而入,隐匿潜伏于机体虚损之处,正气渐耗,伏邪积聚,日久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俱虚,伏痰、伏饮、伏瘀等病理产物俱生。治疗上结合伏邪的致病特点预判病势,提出采用益...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 伏邪理论 发生发展 辨证论治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之证治特点
《中医学》2025年第2期583-587,共5页郑晗月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尚未阐明、发病机制复杂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因其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多等特点,也是消化系统常见的难治性疾病,而中医药在该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文章以伏邪理论入...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伏邪理论 湿热瘀血 脾虚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
《光明中医》2025年第2期263-265,共3页王富慧 刘薇薇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瘙痒和湿疹样皮损,其缠绵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导致其治疗成为一大难题,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此文立足于伏邪角度,探讨儿童特应性皮炎病因病机及治...
关键词:乳癣 特应性皮炎 儿童 伏邪理论 病因病机 中医药疗法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中药对结直肠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
《中国中医药科技》2024年第6期1054-1056,共3页贲睿 孙怡 彭作英 
黑龙江省中医药经典普及化研究专项课题(ZYW2023-011)。
结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据统计,2020年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占新发癌症的10%,占癌症死亡病例的9.4%[1]。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饮食、环境及生活习惯等多维度因素的长期累积,逐步演化出从正常肠黏膜到息肉、腺瘤,最终至癌变...
关键词:早期筛查 疾病负担 结直肠癌 伏邪理论 恶性肿瘤 发病机制 关键策略 病理变化过程 
基于伏邪理论以肺肾轴为主探讨益肾理肺法治疗IgA肾病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年第6期1-5,共5页宋卫国 李英兰 谢芬芬 
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202130601);皮持衡名中医传承工作室项目。
IgA肾病是临床上以肾小球源性蛋白尿血尿为主要表现的肾小球疾病,目前在我国发病率较高。通过文献学习发现,近年来以伏邪为病因探讨慢性疾病的诊治已然成为新思路。基于伏邪理论的发展与应用,更好地理解伏邪“邪微隐匿,邪盛则病,并易致...
关键词:伏邪理论 益肾理肺法 IGA肾病 
基于“伏邪”理论探讨运用补托法治疗白癜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年第23期3265-3269,3303,共6页刘宏伟 于文超 王远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873312);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引导项目(LH2022H077)。
白癜风是临床常见皮肤病,其起病和发展与伏邪致病过程类似,因此可从伏邪角度探讨白癜风的证治。正虚是邪气伏留的土壤,白癜风伏邪起因于外感风邪、水液代谢能力减弱和情志久郁气血失和,具体分为表虚伏风型、阳虚伏饮型和气乱伏瘀型3种...
关键词:伏邪 补托法 白癜风 
周彩云从“正虚邪伏”辨治天疱疮经验
《上海中医药杂志》2024年第12期91-94,共4页李转转 唐今扬 王鑫 叶雨晴 范冰冰 马芳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薪火传承“新3+3”工程(京中医科字[2023]12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重大攻关项目(CI2021A01514);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专项(XYZX0101-47);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风湿病学项目(CI2021B007);山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优硕创新计划项目(2022YS011)。
介绍周彩云教授从“正虚邪伏”辨治天疱疮的经验。周教授认为天疱疮病情顽固且易反复,当责之于正气不足,邪伏于内,酿就夙根。疾病发作期以伏邪为患,湿热毒邪交织为主,需因势利导,治以清热除湿,凉血解毒,驱邪外出;缓解期正虚邪恋,余毒未...
关键词:天疱疮 自身免疫病 正气亏虚 伏邪理论 临床经验 中医药疗法 
从伏邪理论探讨“湿”“瘀”“虚”与痛风相关性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4年第6期298-301,共4页张坪 曾璇 肖炜 覃湘 林碧莹 
佛山市“十四五”医学高水平重点专科建设项目(FSGSP145083);佛山市“十四五”中医特色专科建设项目(TSZKJS22)。
伏邪为伏藏体内而不发作的病邪,伏邪理论可阐释多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痛风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组异质性代谢性疾病,运用伏邪理论指导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脾肾功能失调,湿浊、瘀血潜藏内伏于体内,影响痛风的发生、发展及转...
关键词:痛风 伏邪理论 湿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