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之夕》

作品数:68被引量:2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黄德志胡笑梅郭诗咏郭玲薛丽君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宁夏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语文学习》《文艺争鸣》《写作》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忏悔与思辨
《江南》2024年第6期154-155,共2页徐衎 
唐菘的《大雨淹没城市》将个人情感之流变与一座城市的变迁并置于前景,有一瞬让我想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但终究不是,毕竟没到“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这般田地,不过是那时的雨、眼前的雨,一次次淹没“曾以华洋杂居,租界林立...
关键词:《倾城之恋》 《梅雨之夕》 张爱玲 个人情感 大都市 
论施蛰存现代派小说中的生死本能——以《梅雨之夕》《将军底头》为例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3期40-45,96,共7页费振华 孟子涵 
2022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施蛰存小说译介及文学实践研究”(22YBA279);2023年度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一般项目“施蛰存文学译介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研究”(S202311532026)。
施蛰存的现代派小说借助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用富有个性的文学笔法表现了现代人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与融合。其代表性小说集《梅雨之夕》《将军底头》中,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跳跃式的疯狂联想,令无意识中建设性的生本能与破坏性的死本...
关键词:施蛰存 无意识 本能理论 男性心理 
从《梅雨之夕》看1930年代的都市心理病症
《大众文艺(学术版)》2023年第17期25-27,共3页吴桐 
成都文理学院2023年校级科研项目“雪米莉”现象研究--内地通俗文学的“中间物”,WLYB202388。
以《梅雨之夕》中主人公心理病症的发展为线索,分析主人公从窥视到精神出轨,最后回归家庭的心路历程,分析现代化都市中都市人出现心理病症的原因、产生的后果即道德危机和生存危机。在危机中,都市人身上衍生出了在现代化过程中寻找身份...
关键词:《梅雨之夕》 欲望 都市病症 精神困境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的精神世界解构——以《将军底头》《梅雨之夕》为例
《郑州师范教育》2023年第4期75-78,共4页汪子妍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有关理论来解析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可以看到小说集《将军底头》中用历史人物改写的小说包含着“本我”和“超我”的对峙与纷争,其人物的内心世界处于持戒与破戒、军纪与爱欲、英雄与病态的矛盾冲突之中。施蛰存...
关键词:施蛰存 心理分析小说 精神分析 解构 
《梅雨之夕》和《尤利西斯》中西意识流之比较被引量:1
《牡丹江大学学报》2022年第3期36-42,共7页陈珊 
2020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般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A-103)。
“意识流”的起源、流行、发展和成熟都是在西方,传入中国后便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意识流文学的本质特征是内心独白与内心分析。通过对施蛰存的小说《梅雨之夕》和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人物的心理描写分析意识流小说的典...
关键词:《梅雨之夕》 《尤利西斯》 意识流 心理描写 
凝视的回声——《梅雨之夕》中目光的可读性研究
《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21年第3期133-134,共2页雷子薏 
《梅雨之夕》通常被认为是心理分析小说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文本中大量的潜意识活动也是观者对可视物的视觉解读行为:先有“看”,后有揣测,再者带动人物的行为。因此,“目光”的作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键词:《梅雨之夕》 凝视 目光 
自我的迷失与寻找——对《梅雨之夕》的新批评解读
《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28期86-88,共3页唐小茜 
《梅雨之夕》是著名作家施蛰存的作品。小说运用反讽的手法,讽刺“我”是一个迷失于都市生活中却不自知的人。“我”多次刻意表现着与旁人的不同,这是迷失的自我在潜意识里因对自己不满而意图寻找真正自我的表现。“我”和姑娘的邂逅,...
关键词:《梅雨之夕》 新批评 反讽 隐喻 象征 
修辞语篇中的问句叙事——《梅雨之夕》和《封锁》中问句的语用修辞比较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1-9,F0002,150,共11页张春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辞格审美史”(10BYY06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典型叙事作品(语篇)中的问句,较为充分地体现了问答双方的主体间性和问句(非真值条件句)及其他类型的叙事句之间的互文性,是主体之间和文本之间交织交互的"亮点",是衔接和助推叙事展开的张力的一种"力的作用点"。施蛰存《梅雨之夕》和...
关键词:施蛰存 《梅雨之夕》 张爱玲 《封锁》 问句 修辞 语用价值 
都市边缘人的符号书写——浅析施蛰存短篇小说《梅雨之夕》
《文教资料》2020年第13期7-8,21,共3页曹李馨 
《梅雨之夕》是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对都市空间里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空间,进行了细腻的描摹。他的都市边缘人描写,体现出符号化的典型意义。本文从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发,挖掘主人公潜藏的心理状态;对主人公形象进行分析,探究"我"...
关键词:施蛰存 《梅雨之夕》 都市 边缘人 
“心雨”未停——《梅雨之夕》中心理艺术的三重诠释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0年第3期113-115,共3页朱泽礽 
文学创作本就是艺术的再现,它关注表现力、感染力、洞察力以及对读者的启发。施蛰存《梅雨之夕》叙述“我雨中邂逅少女”后的短暂心路历程,但其叙事模式超越了简单的心理还原和分析,背后美学的余味悠长,可谓营造了极富艺术特色的“心雨...
关键词:心理艺术 语境 男女关系 都市心理危机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