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

作品数:408被引量:263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相关作者:曾金华刘起林萨支山张卫中范家进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十七年”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再婚女性”形象——以《山乡巨变》《创业史》《三里湾》为中心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2年第6期30-37,共8页翟传秀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以来作家批评中的古典文学资源研究”(20CZW052)。
再婚女性,作为一类少量而特殊的女性群体,虽然在“十七年”小说中表现为短暂出场、少量篇幅及轻浅化的形象塑造,却也流露鲜活、异质的存在及意义价值。《山乡巨变》《创业史》《三里湾》三部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再婚女性”形象,即为典...
关键词:十七年小说 农业合作化 再婚女性 异质 双重现代性 
周立波小说语言研究被引量:1
《城市学刊》2022年第5期89-97,共9页赵炎秋 张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278)。
周立波小说语言具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普通话与方言有机结合,保留了普通话的通行意义与方言的神韵、兼顾了全国性和地方性;二是语言生动形象,尤其在人物塑造方面,语言既切合人物性格又符合话语语境;三是语言有张力...
关键词:周立波 小说 语言 《暴风骤雨》 《山乡巨变》 
红色小说英译叙事重构对比研究——以《创业史》沙译本和《山乡巨变》班译本为例
《外国语言与文化》2022年第2期103-114,共12页任东升 李梦佳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国家翻译实践史书写研究”(18BYY019)
关注翻译与政治冲突的叙事建构理论可以评估小说翻译,以发现译者重构译本叙事对社会政治语境的影响。本文借莫娜·贝克的叙事建构理论,对比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间服务于国家叙事对外传播的红色小说《创业史》沙博理译本和《山乡巨变》...
关键词:叙事学 国家叙事 对外传播 国家翻译实践 
茶子花开多光彩--论周立波《山乡巨变》的审美张力
《嘉应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62-67,共6页杜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乡土小说与乡村文化变迁的关系、启示研究及文献整理”(19ZDA273);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当代文学中的计划生育叙事研究”(2019BWX019)。
《山乡巨变》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历来毁誉不一,这种接受效应与其内在的审美张力紧密相关。首先,它有选择性地书写当时的农村社会改造,描绘生活真实与憧憬未来社会构成了乡村真实的复调性。其次,审美化的生活叙事形成了一个具有人情味和生...
关键词:《山乡巨变》 审美张力 真实 风格 经典 
再论“中间人物”——从周立波《替阿Q辩护》说起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1年第4期50-61,共12页李海霞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人民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研究”(编号:17ZDA270)的阶段性成果
周立波《替阿Q辩护》一文以向农民朋友讲阿Q的形式对现代文学中作家对农民的主观情感问题提出了疑问与辩护。而"中间人物"这一概念既包含了这一辩护传统,又反映了当代文学与农民之间更为复杂的关系。与赵树理将农民问题化的写作方法不同...
关键词:周立波 中间人物 《山乡巨变》 直接叙事 《替阿Q辩护》 
当代乡村意义符号体系的重组——从一个视角解读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被引量:1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21-26,共6页范家进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当代乡村小说六家比较研究"(13BZW152)
《山乡巨变》所描写的绝不仅仅是当代中国农村外在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变",而是同时较多地留下了对乡村社会的意义符号系统进行彻底改造的具体而丰富的细节和场景。这表现在建筑与居室布置及其相应言说符号的改写,关于尊卑贵贱秩序及读书...
关键词:周立波 《山乡巨变》 合作化运动 意义符号体系 
论贺友直连环画对鲁迅《白光》的阐释被引量:1
《鲁迅研究月刊》2016年第10期34-41,共8页杨剑龙 
上海高校高峰学科建设计划资助“中国语言文学”阶段性成果;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图像文献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
著名画家贺友直于2016年3月16日病逝,享年94岁。贺友直终身以画连环画为其事业,其大半辈子蜗居在三十平方米的陋室里,创作出了《山乡巨变》《白光》《朝阳沟》《连升三级》《十五贯》《小二黑结婚》等百余本连环画,对我国的连环画...
关键词:《白光》 连环画 贺友直 《小二黑结婚》 阐释 鲁迅 《连升三级》 《山乡巨变》 
文学风格:茅盾当代文学批评的美学底线被引量:2
《文艺争鸣》2015年第8期55-59,共5页王本朝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现当代文学制度史"(批准号:11AZD064);重庆市首批"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培养人选资助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重大培育项目"现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与现代文学的变迁"(批准号:SWU1209103)的阶段性成果
文学风格是茅盾当代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关键词。他将文学风格作为评判当代作家创作个性和艺术水准的价值尺度。在一个文学创作和批评日益概念化和公式化的时代,文学批评的风格尺度不但维护了文学创作的艺术性和个性,也坚守...
关键词:文学风格 当代文学批评 当代作家 创作个性 文学创作 语言感受 赵树理 《山乡巨变》 《青春之歌》 风格论 
游弋于现代抒情和传统叙事之间——细读《山乡巨变》中刘雨生、张桂贞与盛佳秀的婚恋问题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69-73,共5页李杰俊 
201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莫言文学道路与中国文学的变革研究"(项目编号:(13&ZD122)的阶段性成果
《山乡巨变》中,"劳动"之理和"革命"之理对张桂贞的个人之"情"呈现出压抑态势,而对盛佳秀的个人之"情"则呈现出高扬倾向。周立波游弋于现代抒情和传统叙事之间,凸显了一个文学本土化探索者的身影。
关键词:周立波 《山乡巨变》 现代抒情 传统叙事 本土化探索 
主流社会与边缘乡村交织互映的历史镜像——论《山乡巨变》的历史叙述与艺术表达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88-93,共6页肖向东 孙周年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BZW060)
在一个普遍追求"史诗"的时代,如何以艺术之笔既真实地记录历史变迁,又独显乡土原色情韵,周立波以《山乡巨变》作出了成功的回答,而今主流社会与边缘乡村皆发生新变,但小说文本所描写的历史镜像却定格为艺术的永恒,其奥秘何在?文章以文...
关键词:《山乡巨变》 主流社会 边缘乡村 历史叙述 艺术表达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