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想斋日记》

作品数:44被引量:64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郝平行龙邢雅梅周山仁邵雨甜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山西省图书馆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古籍保护研究》《地方文化研究》《黑河学刊》《史学月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一位山西乡绅笔下的抗日战争
《炎黄春秋》2024年第9期21-24,共4页杨海明 
中国知识分子有着“一日一记”的传统。清末山西乡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始记于1891年,终于1942年,多为其亲身经历或见闻。日记中有关抗日战争的记载,以小人物的视角,真实展现了那段历史。刘大鹏出生于1857年,是山西省太原县(今太原...
关键词:《退想斋日记》 抗日战争 刘大鹏 乡绅 亲身经历 太原市晋源区 小人物 山西省 
清末民国时期山西晋中地区的戏曲活动探析——以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为视角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7期9-12,共4页胡定 乔新华 
上海市关工委党史教育常态化工作专项基金(项目编号:2023GGW027)。
以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为主要史料,从其个人视角深入探讨了清末民国时期山西晋中地区的戏曲活动及其与社会变迁的互动,揭示了戏曲在文化传承、民众生活和地方身份认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政治、经济动荡中的适应与发展。通过对这一...
关键词:清末民国 晋中戏曲 刘大鹏 退想斋日记 
“详尽而反复”的生命史——刘大鹏《退想斋日记》所及之生老病死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24年第1期18-39,327,共23页行龙 
与衣食住行一样,生老病死亦人之通有,可以归之于具有日常性、反复性特征的“日常生活”一类。在历时半个世纪、多达数百万言的《退想斋日记》中,刘大鹏对其双亲、自身、妻子、子孙、友人等人的生老病死都有“详尽而反复”的记述与表达,...
关键词:刘大鹏 《退想斋日记》 生命史 生老病死 
变革时局下的个人日常生活史--以刘大鹏《退想斋日记》为中心
《地方文化研究》2023年第6期90-99,共10页路赛博 李明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农业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7BKS158)阶段性研究成果。
山西士绅刘大鹏身处清末民初这一变革、转型时期,日常生活与内心世界都受到变革的“洗礼”,他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亦旧亦新,既有传统士人之乐,也有新式消遣活动,生活上的趋新与思想上的保守和坚持,是转折时期传统知识分子的生动写照。...
关键词:刘大鹏 《退想斋日记》 日常生活史 
晚清下层士子对书院改制的认知与反应--基于《退想斋日记》的微观考察被引量:1
《教育学报》2023年第2期176-187,共12页郭三娟 陈浩 
晚清山西士子刘大鹏的日记记录了书院改制前后一个下层士子的观察和体验。书院改制之前,刘大鹏经历了由书院求学者向书院管理者的身份转化,他在认可书院教育价值的同时,也十分敏感地意识到晚清书院滋生的诸多问题,如治学风气的败坏、膏...
关键词:书院改制 书院 学堂 下层士子 清末教育变革 
《退想斋日记》修复保护述略
《古籍保护研究》2022年第2期81-93,共13页邢雅梅 
《退想斋日记》是民国时期山西地方文史学者刘大鹏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著述之一。日记起自1891年,到1942年止,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内容丰富,记录详实,价值珍贵。但由于时间久远,破损严重,不能充分利用,修复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日记原有装帧...
关键词:《退想斋日记》 修复 保护 述略 
边缘知识分子刘大鹏生活考述——基于稿本《退想斋日记》的一种考察被引量:1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年第3期68-74,共7页关琳琳 
新文学的产生与诸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外部研究如近代传媒的发展和稿费制度的产生,内部研究如文学语言、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文学的关系。晚清民初知识分子刘大鹏个人的生活与思想变迁同样是反映文学转型的重要索引,仅仅以科举制的废除...
关键词:边缘知识分子 刘大鹏 思想转型 《退想斋日记》 
乱世下的乡村世界和无法挣脱的梦魇——影印稿本《退想斋日记》弁言被引量:3
《民俗研究》2022年第2期47-59,159,共14页赵世瑜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乔志强教授摘录的山西乡绅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在山西省图书馆收藏的稿本《退想斋日记》将全部影印出版。该稿本原有200余册,既是刘大鹏效仿曾国藩的日记书写的"道德日记",也是他对身边生活世...
关键词:刘大鹏 《退想斋日记》 梦醒子 
“变局中的趋新”:近代士绅国家观念变迁原因探析--以《退想斋日记》为考察中心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70-74,81,共6页黄超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新中国70年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研究”(ZDZB201909);云南省教育厅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内藤湖南的中国史学批评研究”(2021Y507)。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随着欧风美雨的深度浸润,中国的社会阶层,特别是其中的士绅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突出体现在以“中华观”为代表的近代国家观念逐渐取代了以“天下观”为代表的传统国家观念。历经...
关键词:近代社会 帝国主义 殖民掠夺 士绅阶层 国家观念 
俗态、学态、考态与心态:晚清底层士人科举活动状态研究--基于《退想斋日记》与《朱峙三日记》的考察
《煤炭高等教育》2021年第3期106-114,共9页李敏 
晚清科考虽然向底层士子开放,但底层士人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底层士人的科举活动状态呈现出俗态丰、学态颓、考态艰、心态苦等四态并举情势。所谓俗态丰,是指乡风民俗活动充斥在底层应举士子的日常生活中,科举活动呈现世俗化倾向。所谓...
关键词:晚清 底层士人 科举活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