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

作品数:36被引量:12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汪小玲吴娟蒙柱环李东君李小均更多>>
相关机构:江南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黄河之声》《牡丹江大学学报》《魅力湖南》《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Op.4的演奏与教学实践
《魅力湖南》2024年第1期47-49,共3页郭珊珊 
作为20世纪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其音乐具有鲜明的个人主义特点,尤其是在他创作的钢琴小品中,将其个人的创作技巧展露无遗。文章以武汉传媒学院音乐表演专业钢琴课教学为研究背景,从曲目搭配与教学内容出发,对...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 钢琴小品 Op.4 《绝望》 《魔鬼的诱惑》 演奏技巧 
纳博科夫的凹凸镜:《绝望》中的假分身被引量:1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2022年第4期126-143,共18页吴采奕 
supported by Shanghai C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roject (Grant number 2021EWY007)。
本文梳理纳博科夫在《绝望》这本小说中使用的“凹凸镜”和“假分身”两个隐喻,以阐发他的“艺术即明目张胆地欺骗”此一美学。对纳博科夫而言,艺术既不比现实优越,也不独立于现实。反之,艺术只能是现实的拙劣摹本。而书中的角色虽然尝...
关键词: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绝望》 拟像 假分身 镜喻 
纳博科夫小说《绝望》的双层记忆系统建构研究被引量:1
《外国文学研究》2020年第6期140-151,共12页吴娟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纳博科夫小说的科学思想与诗学建构研究”(18BWW045)。
纳博科夫将记忆元素融入到《绝望》的叙述与情节之中,建构了双层记忆系统:第一层达到小说叙事者的个体记忆,第二层则通向互文性记忆,赫尔曼的个体记忆与针对读者的互文性记忆并存。《绝望》中纳博科夫运用暗指、戏仿、风格模仿、反讽等...
关键词:纳博科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绝望》 互文性 记忆 
趣图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红版)》2020年第7期75-75,共1页
除了著名的《呐喊》,挪威画家蒙克还给它画了几幅姊妹作品,合称“生命组画”系列。这个系列以“生命、爱情和死亡”为主题,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呐喊》的“大姐”是他1892年创作的《绝望》《绝望》有两个版本,一幅人物...
关键词:《呐喊》 《绝望》 蒙克 世纪末 
纳博科夫《绝望》中的“模仿欲望”
《俄罗斯文艺》2019年第2期16-22,共7页初金一 
本文是以模仿欲望和复制性为切入点对纳博科夫的早期小说《绝望》的一篇文本细读。通过揭示纳博科夫与瓦尔特·本雅明关于机械复制的理论和勒内·吉拉尔的"模仿欲望"理论的呼应,作者试图证明,《绝望》表现了这样一个典型的现代主义主题...
关键词:纳博科夫 本雅明 吉拉尔 欲望 现代性 模仿 
纳博科夫《绝望》中的非自然空间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30-35,共6页冯泽寰 张俊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素以叙事诡谲著称,视摹仿写实小说和平庸刻板思想为平生大敌。其反传统、反摹仿叙事技巧的最初实践可追溯至其1932年创作的小说《绝望》。在该作中,纳博科夫运用了大量后现代叙事技巧,构筑了诸多非自然空间,使小说...
关键词:《绝望》 反摹仿 非自然叙事 纳博科夫 
绝望的序曲——浅析纳博科夫小说《绝望》中的焦虑书写
《海外英语》2019年第6期200-201,共2页冯泽寰 
小说主人公赫尔曼原本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巧克力商人,但事业衰败和妻子出轨的双重危机迫使他不得不面对艰难的道德拷问和伦理选择,在事业焦虑、婚姻焦虑、伦理焦虑和犯罪焦虑的煎熬下,他选择借不可靠叙述编织自欺欺人的谎言以逃避现实带...
关键词:《绝望》 焦虑书写 纳博科夫 后现代叙事 
伪艺术家的疯狂自毁:身陷《绝望》的赫尔曼
《看世界》2018年第17期46-49,共4页张丹秋雪 
作为读者,你必须注意纳氏小说中叙述者的身份,唯有将叙述者和作者截然分开,才不至于堕入道德说教的庸俗圈套,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真实世界间的张力。2017年,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庶出的标...
关键词:《绝望》 赫尔曼 艺术家 疯狂 长篇小说 艺术世界 纳博科夫 美国作家 
《绝望》的对话策略
《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64-69,共6页汪小玲 许婷芳 
2016年国家社科项目"纳博科夫文艺理论与当代西方文论"(16FWW002);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纳博科夫文艺理论研究"(11SG32)
复调小说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是一种多声部及全面对话的小说类型。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在其小说创作实践中,注重将对话转化成小说风格和结构的一部分。他的小说《绝望》中人物之间、人物与自我以及作者和人物之间的对话关系,形成了...
关键词:《绝望》 复调 对话 审美狂喜 
布兰顿的意义理论与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被引量:1
《外国语言文学》2017年第4期256-264,共9页张俊萍 惠迎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外语习得研究"(项目编号为2017JDZD08)和"语言符号认知阐释及其教学运用研究(项目编号为2015JDZD15)"的阶段性成果;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当代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为读者同时呈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一是叙述者兼主人公赫尔曼创作"完美艺术作品"的故事,二是透过赫尔曼的一言一行、读者所发现的恶棍兼疯子的主人公杀人骗保的故事。当代实...
关键词:《绝望》 布兰顿意义理论 纳博科夫 叙事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