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鸿词科

作品数:127被引量:7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张立敏李立民肖虹张宪文于翠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无锡、苏州尤氏家族世系考述
《寻根》2024年第6期124-130,共7页邹亮 
清初文坛有位颇负盛名的人物尤侗(1618-1704),长洲人,著名文学家、戏曲家,诗、文、词、曲均有不俗成就,存世著作有《西堂全集》《西堂余集》《鹤栖堂稿》等共一百四十二卷。朱彝尊《翰林学士侍讲尤先生墓志铭》曰:“先生姓尤氏,讳侗,字...
关键词:著名文学家 博学鸿词科 戏曲家 西堂 尤侗 《明史》 颇负盛名 名重一时 
永不服输的名人堂诗豪
《作文(初中年级)》2024年第7期99-101,共3页张子健 
刘禹锡的一生从一个传说开始。相传,他的母亲在生他之前梦到“大禹赐子”,于是为他起名“禹锡”(古时“锡”与“赐”同义),字“梦得”。刘禹锡是诗人中难得的“学霸”,21岁的他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一举高中。在唐代,考中进士非常难,就...
关键词:博学鸿词科 刘禹锡 梦得 白居易 科举考试 进士及第 
陈维崧介绍
《语文教学之友》2024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陈维崧(1625一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末清初词人、文家,阳美词派领袖,与朱彝尊并称“朱陈”。少有才名,入清后出游四方,晚年举博学鸿词科,官翰林院检讨。学识渊博,性情豪迈,才情卓越。
关键词:陈维崧 博学鸿词科 陈贞慧 朱彝尊 江苏宜兴 翰林院 四公子 学识渊博 
制度、学术与政争:从乾隆博学鸿词科看雍、乾之际的文化与政治
《中华文化论坛》2024年第2期85-96,共12页罗吉芝 张循 
从获得荐举资格、入京考试,再到中式或落选,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的征士们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思想状态,蕴含着这些亲历者对该科的理解。从征士角度分析,乾隆元年博学鸿词科正处在制度史、学术史、政治史三个脉络的交叉点上,研究者借...
关键词:博学鸿词 征士 词章 张廷玉 
汪琬
《语文教学之友》2024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汪琬(1624—1691),字苕文,号钝庵,晚年隐居太湖尧峰山,人称尧峰先生,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学者,与侯方域、魏禧,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历官编修、户部...
关键词:博学鸿词科 侯方域 汪琬 自然流畅 户部主事 康熙十八年 江苏省苏州市 
豪气干云刘禹锡
《月读》2023年第10期63-65,共3页程应峰 
“诗豪”刘禹锡,与柳宗元交好,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刘禹锡为诗,诗风清新,善于吸取民歌精华,反映社会生活。刘禹锡的父亲刘绪曾在嘉兴为官,在那里,他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
关键词:刘禹锡 豪气干云 博学鸿词科 柳宗元 韦应物 灵澈 皎然 诗僧 
《漆书相鹤经轴》书法欣赏
《半月选读》2023年第6期39-40,共2页黄伟 
金农(1687-1763年),原名司农,字寿田,39岁更名农,更字寿门,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诗、书、画兼善,是“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金农一生足迹颇广,曾有数次远游,又常来往于杭州、扬州间,曾两度被荐“博学鸿词科”,但终老未能人仕。
关键词:扬州八怪 经轴 博学鸿词科 书法欣赏 浙江杭州 金农 
兴亡成败得失之迹 顾祖禹和他的《读史方舆纪要》
《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第1期112-120,共9页郭晔旻 
其书言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所可见;而景物游览之胜不录焉。——魏禧《读史方興纪要》叙。藏之家塾,以侯来者发此宏论的魏禧(1624-1681)号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之一。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明代“遗民”。...
关键词:博学鸿词科 《读史方舆纪要》 魏禧 康熙十八年 成败得失 人以群分 散文三大家 顾祖禹 
论明史馆开局与康熙博学鸿词科的关系
《晋阳学刊》2022年第5期56-63,共8页张立敏 
康熙十八年明史馆开局是清代史学、政治、文化、学术、文学史上的一件重要事件,就诗歌史意义而言,它与博学鸿词科考试、冯溥对诗坛的整饬一道,促进遗民群体分化,增强了文人的王朝认同,对文人思想心态与诗文创作、诗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影...
关键词:康熙博学鸿词科 明史馆开局 梁启超 
“七绝圣手”王昌龄
《书屋》2022年第6期72-72,共1页郭丹曦 
人生最难是放过自己,最怕是心有不甘。如若王昌龄弃了本心、依了权贵,抑或失了希望、离了仕途,皆不会那般痛苦。开元十五年他一举中第,开元二十二年再中博学鸿词科。然科场得意,官位无升,他备受打击。后来,他被贬至岭南,胸中块垒难消,...
关键词:博学鸿词科 王昌龄 魏晋名士 七绝 开元二十二年 块垒 江宁 放浪形骸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