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差对照

作品数:56被引量:27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王雪张保华徐学刘真李举鸿更多>>
相关机构:延边大学上海大学黄淮学院厦门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周口师范学院学报》《文学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更多>>
相关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曙光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未完成的“谢幕”:“晚期张爱玲”与《儒林外史》
《扬子江文学评论》2024年第2期91-98,共8页马泰祥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滋养,这是公认的事实。《红楼梦》与《金瓶梅》二书对于张爱玲而言“是一切的泉源”①,意义不言而喻。在20世纪40年代,时人已发现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在句法上很有一些类似的地方”②,创作“...
关键词:《儒林外史》 中国古典小说 小说情节 《金瓶梅》 白流苏 曹七巧 参差对照 夺胎换骨 
“艺格敷词”与“参差对照”:从“张看”塞尚重审张爱玲的文艺观
《华文文学》2023年第6期48-56,共9页袁玥 况俊未 
“作家张爱玲”之外,作为现代艺术评论者的张爱玲同样值得探究。纵观张爱玲一生所谈的绘画艺术,保罗·塞尚应是她付诸笔墨最多的画家,在发表于1944年的散文《谈画》中,张爱玲即以其独特的描述方式再现了塞尚的多幅画作。借用西方文艺理...
关键词:张爱玲 保罗·塞尚 参差对照 艺格敷词 
参差对照的小说世界——方如创作论
《百家评论》2023年第2期62-72,共11页段晓琳 
2021年度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张炜儿童文学创作研究(QDSKL2101011);中国海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新时期文学批评‘向内转’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113021)的阶段性成果。
青年作家方如是“文学新鲁军”中引人注目的女性作家,自2007年发表小说以来,方如已经累积创作了百万余字的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是小说。总体来看,方如的小说题材主要包括三类:都市生活题材、客居异国他乡的异乡人题材以及胶东农村生活题...
关键词:方如 参差对照 小说创作 文学新鲁军 
参差对照的“华语语系文学”——越界的地理或文学?想象的政治或诗学?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23年第1期216-229,共14页邓艮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中国新诗集‘序跋’研究(1918-1949)”(21YJA751006)的研究成果
“华语语系”(sinophone)研究在21世纪的最近15年来跃升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论域,其间史书美与王德威二人发声不辍,成为该领域的两杆风旗。在中国内地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中,多将sinophone/华语语系的提出首推到史书美,以致以讹传讹②。
关键词:华语语系 王德威 参差对照 诗学 以讹传讹 
参差对照——《年轻的时候》中的他者与自我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3年第2期57-60,共4页裘喻双 
张爱玲在小说《年轻的时候》中塑造了一系列异国形象,并通过本土人物潘汝良对于异国文化的态度转变,在他者化的过程中同时传递出社会集体想象以及作家本人的形象。对于他者与自我形象的建构,张爱玲以一种平等不偏的目光切入,透过潘汝良...
关键词:《年轻的时候》 他者 自我 参差对照 
参差对照的父爱与人生的力量
《高中生(作文)》2023年第2期28-36,共9页
中学生读到的名家写的父亲,多是坚韧伟岸、深沉隐忍的形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作者们已穿过青涩的青春岁月,进入现实社会,为人父或母,饱览了人情世故,在忆旧“目送"的情怀中,父亲们的“背影”成了藏在岁月里的力量。经典美文的意...
关键词:深度思考 经典美文 逐日变化 人情世故 亲子关系 动态平衡 技巧和方法 青春期 
论张爱玲的参差对照被引量:1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2年第10期121-123,共3页党梦荣 
本文主要介绍了张爱玲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参差对照。在参差对照的写作中,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不再简单地分为好人与坏人。作者不再斩钉截铁地批判或褒扬,不再着重展现灵与肉、善与恶的剧烈冲突。参差对照手法所写的悲剧,展现的不是大悲大...
关键词:张爱玲 参差对照 淡化主题 苍凉 《红楼梦》 
“参差对照”的意义--重释张爱玲的“反戏剧化”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9期165-173,共9页张保华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小说创作与戏曲文化资源研究”(2019BWX013)的阶段性成果。
张爱玲的“反戏剧化”是基于“求真实”的文学观和生活观而形成的,作为这种追求在其文本世界的实现方式,“参差对照”手法打破了种种对立性元素之间的壁垒,消解了绝对、极端、形而上的思维模式及其导演、编排的“生活的戏剧化”幻觉,通...
关键词:张爱玲 “反戏剧化” “参差对照” 后现代质素 
“参差对照”的意义——重释张爱玲的“反戏剧化”被引量:2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106-113,共8页张保华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小说创作与戏曲文化资源研究”(2019BWX013)的阶段性成果。
张爱玲的“反戏剧化”是基于“求真实”的文学观和生活观而形成的,作为这种追求在其文本世界的实现方式,“参差对照”手法打破了种种对立性元素之间的壁垒,消解了绝对、极端、形而上的思维模式及其导演、编排的“生活的戏剧化”幻觉,通...
关键词:张爱玲 “反戏剧化” “参差对照” 后现代质素 
《倾城之恋》的叙事策略与苍凉美学
《文学教育》2022年第7期23-26,共4页王国恒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主要从情感博弈与倾城之恋、生与死、普通与传奇的对照来讲述战争中白流苏与范柳原的故事,抒写了她对时代的洞察,对人性的思考。张爱玲之所以采取参差对照的日常叙事策略主要取决于她的...
关键词:战争 日常叙事 苍凉 参差对照 意志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