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

作品数:5552被引量:897H指数:8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吴旭春朱天曙邓建民朱以撒朱友舟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机构=南京艺术学院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论黄庭坚草书线条构成及风格意义
《书法》2025年第2期148-153,共6页王玺 刘佳伟 
黄庭坚作为“宋四家”之一,其大草风格独具特色、卓然于世。在书法史中草书风格的发展有着一条独特的线索,黄庭坚在其中起到了上承“二王”、下启明清的重要作用。以往的研究对于黄庭坚的草书风格多为宏观描述,较为笼统,缺少对具体图像...
关键词:黄庭坚 草书 线条 风格意义 
标准草书的当代意义
《中华书画家》2024年第12期94-99,共6页徐利明 
长期以来,业界存在着认为标准草书与当代草书创作精神相悖的观点,认为草书应该变化丰富,怎么能有标准呢?我认为提出这一问题,是由于他们对当初费那么多功夫和精力创立标准草书的来龙去脉不了解,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当时许多人都在考...
关键词:标准草书 当代意义 草书创作 来龙去脉 
唐代草书“群势”的审美境界与自信精神
《书画世界》2023年第11期16-18,共3页赵紫文 
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项目号:220604092253455)的阶段性成果。
唐代草书的艺术价值不仅取决于对名家楷模和经典作品的推举,作为一种独特审美力量的草书群体趋向——唐草“群势”,亦为其中的核心动力之一。同时唐“尚法”仅是明代以来对唐书特征的一种称述,而唐人尊习成法又希冀超然于法度之外,以至...
关键词:唐草 群势 境界 精神 
摭论晚明董其昌草书审美范式的建构被引量:1
《中国书法》2023年第9期134-147,I0001,I0002,1,共17页赵紫文 
二〇二一年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2021K247B);二〇二二年教育部高教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604092253455)阶段性成果
董其昌草书之所以被晚明以降广泛接受,既有后世在追加阐释中的“附益”因素,更得益于董氏对自我草书形象及审美范式的有意建构及经营。其通过超越式临古的取法模式,在笔法上占据话语权且彰显正统形象,于墨法上调和“淡”“神”之抵牾,...
关键词:董其昌 草书 审美 范式 建构 
固守、存异与兼顾——刍议明末书家关于“笔法”叙述的三个模式
《美术大观》2023年第7期94-97,共4页赵紫文 
2021年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2021K247B);2022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604092253455)的阶段性成果。
明末书家对笔法的阐释,总体上涉及“正统”与“个性”两个范畴。并在自我表述、经验描述、笔法品评等模式下有所侧重。书家在自我表述模式中,着意接续笔法谱系和对自身“正统之法”的宣称;在经验描述模式中,可见书家之间明显存异的笔法...
关键词:明末 草书 笔法 正统 个性 
『正统之法』与『个性之意』--晚明草书笔法阐释摭论
《中国书法》2022年第11期186-187,共2页赵紫文 
2021年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2021K247B);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604092253455)的阶段性成果。
晚明时期尤重对草书笔法的阐释,“法-正统-现念”与“意-个性-理念”是笔法阐释的两大范畴,并随语境的变换而进行调整。在自我表述语境中,书家注重接续谱系、并习惯对自身笔法的正统性予以解释。在经验描述语境中,书家之间的个性理念存...
关键词:晚明 草书 笔法 正统 个性 
编纂《简化字行草书字典》的基础研究及相关思考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2年第10期137-142,共6页朱友舟 王韬霖 
一、《简化字行草书字典》编纂目的及意义1.简化字书法创作的困境简化字是国家推行的通用规范文字,“从19-20世纪之交以来,汉字的命运有过一次比一次激烈而深刻的争论,最后的一次争论主题,是汉字在信息传播中能否充当载体。现在,汉字顺...
关键词:《简化字总表》 简化字 行草书 书法创作 信息传播 字典 相关思考 书法艺术 
髨残山水画语言蜕变探析
《中华书画家》2022年第9期112-113,共2页刘长康 
髨残(1612-约1692),湖南武陵(今常德)人。俗家本姓刘,字介丘,号石溪、石秃、石道人、石溪道人、残道者、电住道人等。攻画山水,兼涉人物、花鸟,擅草书,能诗文。其山水画自“元四家”之一的王蒙人手,博采众长。周亮工《读画录》中有云:...
关键词:元四家 巨然 山水画 周亮工 石溪 草书 电住道人 
《李白忆旧游诗卷》的“荡”意及构成特点
《中国书法》2022年第3期194-195,共2页张志远 
黄庭坚晚年所书的《李白忆旧游诗卷》是其草书的扛鼎之作,书卷中所表现出的“荡”意、镶嵌、墨色变化和线条的曲直粗细搭配都富于特点,而对这些特点的分析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感受和领悟黄庭坚草书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黄庭坚 草书 《李白忆旧游诗卷》 荡意 
入古出新被引量:1
《江苏教育》2021年第22期1-1,共1页朱友舟 
行草书的学习离不开大量的古帖。临习古帖的方法有很多,有“铢而较,寸而合”的实临,即一笔一画都尽力模仿字帖,达到“对之仿之,如灯取影;填之补之,如鉴照形”的地步。这样的训练非常锻炼书写者的观察力,可以充分观照到字帖中的微小细节...
关键词:书写者 行草书 临习 临摹方法 董其昌 意临 字帖 创造性转换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