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优1号

作品数:59被引量:131H指数: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何建华端木银熙孙菊英周建明王海候更多>>
相关机构:苏州市种子管理站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苏州市粮食作物技术指导站昆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稻米》《江苏农机化》《中国种业》《江苏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不同贮藏温度、时间对“常优1号”种子活力的影响被引量:3
《上海农业科技》2019年第3期50-52,共3页曹敏旭 朱正斌 夏肄锋 邹鑫 
以杂交水稻"常优1号"的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贮藏温度、不同贮藏时间对"常优1号"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常优1号"种子在常温下贮藏,在贮藏4个月后种子的发芽率、根长、苗高、发芽指数等活力指标变化较小,贮藏8个月后种子活力...
关键词:常优1号 贮藏温度 贮藏时间 种子活力 影响 
常优1号杂交粳稻父母本特征特性及杂交制种花期相遇调节技术应用
《园艺与种苗》2015年第5期17-19,28,共4页申强 徐金益 王程亮 刘华 范军 
通过连续5年的制种探索,基本探清了常优1号父母本的特征特性。指出通过培育壮秧、合理安排播差期、偏施氮肥、水浆调节、割叶、喷赤霉素等措施可以有效调节父母本花期相遇,从而提高制种产量。
关键词:杂交粳稻 制种 常优1号 父母本 花期调节 
杂交粳稻“常优1号”高产制种技术探研被引量:1
《上海农业科技》2014年第6期42-43,共2页申强 
"常优1号"是常熟市农科所育成的中熟杂交晚粳稻新组合,无锡市于2000年引进试种,产量、米质表现较好。为缓和无锡市杂交粳稻种子供应紧缺的局面,从2002年起对"常优1号"进行了连续5年的杂粳制种研究,探索了"常优1号"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关键词:常优1号 制种技术 产量 特征特性 
利用SSR标记鉴定杂交粳稻‘常优1号’种子纯度被引量:9
《分子植物育种》2014年第6期1128-1132,共5页孙海燕 顾雯雯 王淑园 徐港明 罗兵 杨志刚 沈宗根 端木银熙 
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ZS201102;SYN201110;SNG201323);江苏农业科技科技支撑项目(BE2011445);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310333032Y);苏州市吴江区科技计划项目(WN201311;WN201317)共同资助
为了建立一套快速有效的鉴定交粳稻‘常优1号’种子纯度的方法,本研究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三系杂交粳稻‘常优1号’及其父母本的多态性进行了引物筛选和种子纯度鉴定研究。从24对SSR引物中筛选到1对在‘常优1号’和其双亲之间表现为...
关键词:SSR标记 杂交粳稻 常优1号 纯度鉴定 
三系杂交稻常优5号
《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第11期2339-2339,共1页
常优5号系江苏省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来源:常01-11A×CR-205特征特性:在长江中下游作单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47.4 d,比对照常优1号短0.5d。株型适中,叶姿挺直,颖壳、稃尖黄色,偶有顶芒,每公顷有效穗...
关键词:三系杂交稻 农业科学研究所 三系杂交水稻 长江中下游 晚稻种植 品种来源 全生育期 常优1号 
影响杂交粳稻结实率的因素及高产栽培技术
《种子世界》2011年第6期44-44,共1页王志明 
1品种的影响 1.1品种的恢复度 杂交粳稻不育系的不育性对后代产生的影响,恢复系恢复强度高,结实率就高。如常优2号恢复度高于常优1号、常优2号,结实率就高。
关键词:杂交粳稻 高产栽培技术 结实率 粳稻不育系 恢复强度 常优1号 恢复度 不育性 
氮钾肥用量对杂交粳稻常优1号米质性状及淀粉黏滞谱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2
《江苏农业学报》2011年第2期236-242,共7页王子臣 张岳芳 周炜 陈留根 郭文善 郑建初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89B12;2006BAD02A15)
以杂交晚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研究氮钾肥用量对稻米品质性状及淀粉黏滞谱(RVA谱)特征的影响,为杂交粳稻品质调优及肥料合理施用提供参考。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量(N,0kg/hm2、90 kg/hm2、180 kg/hm2、270 kg/hm2、3...
关键词:施氮量 施钾量 稻米品质 淀粉黏滞谱 杂交粳稻 
杂交晚粳常优1号机插超高产栽培的产量形成机理研究被引量:3
《上海农业学报》2010年第4期103-108,共6页姚月明 王海候 宋浩 郁寅良 
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2007BAD89B12);苏州市农业重大攻关项目(ZN0703)资助
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采用中(小)苗机插丰产栽培试验(三年多点联片成方),根据189块大田的试验资料,按Ⅰ~Ⅵ不同产量水平对其超高产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产量构成因素以每穗粒数影响最大,各因素对产量的直接贡献为每穗...
关键词:杂交晚粳 常优1号 机插 高产栽培 产量形成 
秧龄与宽窄行移栽对单季晚粳常优1号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
《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14期7216-7217,共2页朱普平 陈留根 盛婧 薛新红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基金项目(027036110650)
[目的]为水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相关技术依据。[方法]以杂交粳稻常优1号为研究对象,研究秧龄与行距配置对水稻群体、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小苗移栽可促进水稻及早分蘖,形成大穗,且群体干物质积累快,从而提高产量;宽窄行栽培由于...
关键词:水稻 秧龄 宽窄行 
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杂交粳稻常优1号产量及生长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上海农业学报》2009年第4期114-118,共5页姚月明 王海候 陆长婴 施林林 郁寅良 
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2007BAD89B12);苏州市农业重大招标项目(ZN0504)资助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常优1号产量及群体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270 kg/hm^2和栽植密度5.0×10~5/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影响较大,达极显著水平,对千粒重影...
关键词:杂交粳稻 常优1号 施氮量 栽培密度 水稻产量 生长特性 高产栽培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