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稀栽培

作品数:12被引量:93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相关作者:徐富贤王贵雄朱永川陶诗顺马均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绵阳农业专科学校泸州市农业局更多>>
相关期刊:《中国水稻科学》《植物生态学报》《杂交水稻》《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更多>>
相关基金: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四川省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项目四川省泸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油菜免耕套作马铃薯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2009年第10期148-149,共2页蒲晓斌 吕世华 汤永禄 蒋梁材 
该技术主要针对距离成都市区较近的川西平原以及距离县城较近且生产水平较高的部分四川丘陵山区提出,即在免耕条件下采用宽窄行超稀栽培油菜.同时利用晚秋光热资源和油菜前期空行套作马铃薯。
关键词:超稀栽培 马铃薯 油菜 技术 套作 免耕 丘陵山区 川西平原 
冬水田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增产的作用时期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6
《西南农业学报》2007年第5期954-958,共5页徐富贤 熊洪 朱永川 张林 万先齐 刘茂 王贵雄 
四川省青年基金(03ZQ026-070;04ZQ026-006);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2003-01-01B);四川省水稻攻关后补助和泸州市农业科技资助项目
以杂交中稻II优7号为材料,通过不同疏穴时期、疏穴规格与施氮处理,研究了超稀栽增产的作用时期、影响因素与施氮方法。结果表明,超稀栽培增产的作用时期是栽秧后第5周以前通过提高成穗率获得大穗而增产,最高苗期是决定成穗率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杂交中稻 超稀栽培 作用时期 主导因素 施氮方法 
川东南高温伏旱区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对稻米整精米率的影响与组合间库源结构的关系被引量:28
《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第5期829-835,共7页徐富贤 熊洪 朱永川 谢戎 王贵雄 
四川省青年基金资助项目(03ZQ026_070)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材料,研究了超稀栽培与传统栽培间稻米整精米率的变异与组合间库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小穗型组合在超稀栽培条件下的整精米率会明显改善,而大穗型组合的整精米率反而降低。其原因在于中小穗型组合在传统栽培条...
关键词:杂交中稻 超稀栽培 整精米率 库源结构 组合材料 稻米 川东南 籽粒充实度 栽培条件 灌浆速率 
川东南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对稻米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的影响被引量:30
《植物生态学报》2004年第5期686-691,共6页徐富贤 郑家奎 朱永川 王贵雄 杨大金 刘康 
农业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研究专项项目 ( 2 0 0 3_0 1_0 1B);四川省青年基金项目 ( 0 3ZQ0 2 6_0 70 );四川省水稻攻关后补助;泸州市农业科技资助项目
以‘II优 7号’、‘汕优 6 3’和‘香优 2号’为材料 ,研究了超稀栽培与稻米整精米率和垩白粒率的关系及其作用原因 ,结果表明 :栽秧密度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与垩白粒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中高氮施肥水平条件下 ,当栽秧密度超稀...
关键词:杂交中稻 垩白粒率 整精米率 栽培 稻米 
冬水田杂交中稻小苗超稀栽培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被引量:26
《杂交水稻》2003年第3期40-43,共4页徐富贤 郑家奎 朱永川 王贵雄 
四川省作物育种攻关项目;四川省泸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
以杂交中稻Ⅱ优 7号为材料 ,研究了移栽叶龄、本田栽秧密度和施氮量等对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中上等肥力冬水田采用每公顷施纯氮 195kg ,4叶左右移栽 ,每公顷栽 7.5万~ 9.0万穴 ,每穴栽单株的小苗超稀栽培技术 ,能够达...
关键词:冬水田 杂交中稻 小苗秧 超稀栽培 
水稻旱育壮秧超稀栽培技术(二)
《农民科技培训》2003年第3期23-23,共1页刘新润 马成龙 范铁丰 
(2)水分管理。要始终保持旱育条件,不可以沟浸润漫灌。每次浇水要透,尽量减少浇水次数。播种到出苗阶段,除个别土干外,一般不要浇水。如床面有积水,要揭开地膜晾床,防受湿害。
关键词:插秧 田间管理 水稻 旱育壮秧 栽培技术 
水稻旱育壮秧超稀栽培技术(上)
《农民科技培训》2003年第2期20-21,共2页刘新润 马成龙 范铁丰 
水稻超稀植栽培是在水稻旱育稀植栽培基础上提高和发展形成一项高产栽培技术。是通过稀播育壮秧大苗超稀栽插,提高光能效率,充分利用分蘖成穗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的途径来提高水稻产量的栽培新体系。 超稀栽培水稻是以穗大、...
关键词:水稻 旱育秧 超稀栽培 栽培技术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关键技术问题探讨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1-5,共5页陶诗顺 张清东 陈德刚 马均 
四川省教委;绵阳市科委资助项目
以多年试验资料 ,对四川盆地两熟制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模式”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明确了两熟制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必须以培育“超多蘖壮秧”为基础 ,而培育超多蘖壮秧的技术核心又在于保证秧苗在秧田阶段具有足够的...
关键词:杂交中稻 超稀栽培 超多蘖壮秧 中稻 施氮方法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高产原理探讨被引量:13
《西南农业学报》1998年第S3期38-44,共7页陶诗顺 马均 
以试验资料为基础,对作者近年来提出的“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新模式”的高产原理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表明:与常规多穴栽培相比,这一新型栽培模式能有效地提高秧苗素质,创造出更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形成更为突出的单茎生长...
关键词:杂交中稻 超多蘖壮秧 超稀栽培 超高产原理 
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模式被引量:4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4期1-8,21,共9页陶诗顺 张清东 陈德刚 马均 
四川省教委资助;绵阳市科委资助
根据四川盆地的气候特点和两熟制稻区杂交水稻生产实际,研究出了一套以“秧田超稀植培育超多蘖壮秧”和“大幅度减少本田栽插穴数”为技术核心的“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植栽培”新模式。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该模式能进一步发挥杂交...
关键词:杂交中稻 超多蘖壮秧 超稀植栽培 中稻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