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变

作品数:458被引量:1706H指数:17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相关作者:文明浩郝征杨文华黄玉燕陈德树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期刊=河南中医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基于外寒内饮探讨咳嗽发热性外感疾病传变诊治规律
《河南中医》2024年第5期649-654,共6页库喜龙 袁超 张林林 谢秋利 臧云彩 
咳嗽发热是疾病过程,其症状、病机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逐步发展变化,初期邪气进犯太阳,外寒里饮偏重,用药干预后疾病痊愈或转归传变,入里化热与饮相结或者转入少阴,阳虚水泛冲逆。针对由外寒内饮病机引起的咳嗽发热性外感病,其治疗及转归...
关键词:外寒内饮 咳嗽 发热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五脏传变浅析被引量:1
《河南中医》2020年第7期987-989,共3页张丽娟 朱凤 范恒 
五脏功能相互影响,一脏病变可累及五脏六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可以从肺发病。肺在窍为鼻,外邪由鼻咽进入肺部,治不及时或误治,传脾胃肠道,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影响肾主水的功能,肝...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五脏  脾胃 肝肾 
《伤寒论》常变观对中医临床思维的启示被引量:3
《河南中医》2016年第9期1489-1491,共3页朱辉 许辉 
常与变是相对而言的。就"标本"而论,"本"为"常","标"为"变"。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此为"常法",但当某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难以忍受或危及生命时,治疗的重心就当有所转移,急则治其标,即为"变法"。寒证治以热药,热证治以寒药,...
关键词:《伤寒论》 常变观 发病有常变 传变有常变 辨证有常变 论治有常变 张仲景 
《伤寒论》中气机升降理论研究概述被引量:8
《河南中医》2012年第9期1110-1111,共2页董旭峰 徐月英 
气机升降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贯穿于《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对其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营卫失调责之于升降,研究六经传变应重视升降,遣方用药尤重升降,调理气机升降多重视脾胃4个方面。研究升降理论在《伤寒论》113方中的...
关键词:气机升降理论 营卫失调 六经传变 遣方用药 调理气机 《伤寒论》 张仲景 
论《伤寒论》六经之间“传经”被引量:3
《河南中医》2012年第1期1-2,共2页刘素平 谷松 
六经传变在《伤寒论》里面包括表里传和循经传。一般而论,凡病邪侵袭,正虚邪盛,则病证由表传里,由阳入阴;若正气恢复,驱邪外出,则病证由里出表,由阴转阳。本文分别论述六经疾病之"传"。
关键词:《伤寒论》 六经传变 表里传 循经传 张仲景 
试探张仲景的“治未病”学术思想
《河南中医》2009年第4期319-320,共2页李伟 
张仲景在创立辨证论治理论的同时,深深体会到《内经》"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他在临床实践中创造性地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内经》"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未发病时要"养慎";病已发生要防传变;施治之中要谨防误治;疾病初愈教病家多调养。
关键词:张伸景 “治未病” “养慎” 疾病传变 误治 
试析《伤寒论》的体质思想被引量:9
《河南中医》2007年第9期1-3,共3页王娜娜 张俊美 
《伤寒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质的概念和类型,但它蕴涵了丰富的体质思想和理论,有了初步的体质分类。伤寒六经病的发生即是不同的体质类型与病邪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六种病理表现,这种体质思想贯穿于三阴三阳病的整个辨证论治体系当中。...
关键词:《伤寒论》 体质 疾病发生 疾病传变 疾病治疗 
陈士铎伤寒思想探讨被引量:4
《河南中医》2005年第3期21-22,共2页朱桂梓 李成文 
陈氏认为伤寒诊病 ,应首辨阴阳。伤寒发病时不但依据脉诊 ,而且要重视以外感病的证候来辨阴阳。同时阴阳与气血关系密切 ,应根据病人的症状 ,明察寒热、虚实的真假 ,去伪存真 ,辨别阴阳 ,切不可阴阳颠倒 ,从而导致失治误治。他在张仲景...
关键词:陈士铎 伤寒 阴阳辨证 六经传变 
叶桂“久病入络”说质疑被引量:1
《河南中医》2004年第2期15-16,共2页王静 王静 
关键词:“久病入络” 叶天士 经络学说 疾病传变 华岫云 
《伤寒论》六经原理新探被引量:3
《河南中医》1990年第5期2-5,共4页刘联群 
本文以《易经》、《内经》的理论为指导,对《伤寒论》六经的来历及意义、六经的基本原理和六经病的传变原理重新探讨,认为六经的基本原理与传变原理两者不能等同。
关键词:伤寒论 六经辨证 六经病证 传变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