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案

作品数:1271被引量:566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赵汀阳姜剑云孙爱玲刘凤泉沈治钧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张帆创意美术工作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选择条件: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x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审判阶段疑案处理方式的本土化省思
《中国刑事法杂志》2023年第2期145-157,共13页步洋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认罪案件中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特殊性研究”(项目编号:20XFX010);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大数据时代西北地区社会治理中的刑事法治”的研究成果
我国审判阶段疑案处理方式具有多元样态,补充侦查、法官庭外调查核实、撤回公诉、根据在案证据作出裁判、疑罪从无五种处理方式交织共融,因处理方式之间主次适用关系的规范缺失而引发不同处理方式之间的竞合与冲突。这五种疑案处理方式...
关键词:疑案 事实认定 证据不充分 疑案处理方式 
伶州鸠论“律”疑案解谜(上)被引量:2
《音乐研究》2023年第1期48-67,共20页刘正国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管乐器文献、图像及文物资料集成与研究”(项目编号:17ZDA245);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华典籍与国家文明”研究创新团队的阶段性成果。
《国语》所载周王室伶官州鸠答景王所问的一段论“律”之语是先秦文献中确凿可凭亦极其难得的重要乐律学史料。然而,由于历史的年湮代谢,使得该段文字雾掩尘埋、迷蒙难解。至今虽探之者众,却纷纶错说、言人人殊,遂成一桩千古难决之疑案...
关键词: 钟律 黄钟 立均出度 度律均钟 均钟木 度量衡 
论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以2021年《刑诉法解释》第274条为切入被引量:2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75-84,共10页步洋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认罪案件中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特殊性研究”(20XFX010)。
审判阶段的补充侦查因引起审判活动中断、诉讼程序倒流等法律后果,背离控审分离、控辩平等,特别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基本要义而备受疑义。立足于2021年《刑诉法解释》第274条的规范语义,审判阶段补充侦查的分析、研判不应继...
关键词:补充侦查 审判阶段补充侦查 证据缺失裁判 疑案处理方式 
中国传统司法如何处置“真伪不明”被引量:2
《中国法学》2022年第5期162-181,共20页胡学军 
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比较法视野下民事证据制度本土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0BFX094)的阶段性成果。
客观证明责任问题存在于任何国家任何时期的诉讼制度中,这一论断并不适合古代中国。宋代相关判例中,法官在案件事实不清时存在着依道德规范来辅助事实判断的倾向。面对疑难案件,中国古代司法并不严格按形式逻辑思维得出最终结论,而往往...
关键词:证明责任 疑案处置 真伪不明 法律儒家化 法律实证主义 
“做中国哲学”中的经典与文明——读赵汀阳先生《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被引量:3
《哲学研究》2022年第3期74-83,126,共11页陈壁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研究”(编号15ZDB005)的阶段性成果。
赵汀阳的《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对当代中西方哲学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反思,并基于“第一哲学”的追求,对“中国哲学”的特征进行阐述。其中,赵汀阳对“经学传统”与“心学传统”的批评,事实上是对两种经典观的批评,指向的是当代的经典...
关键词:经学传统 中国哲学 本源问题 文明 
“警世钟”疑案拾遗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73-83,共11页贾高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租界法制文献整理与研究”(19ZDA153)。
1904年末,在上海公共租界内发生的"警世钟案"实为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制造的冤案,其实质是列强针对中国人排外情绪的惩戒。它的发生是《警世钟》一书所传递的"文明排外"主张与列强在华利益发生冲突的结果,而此时蔓延在华人社会中的排外...
关键词:警世钟案 治外法权 民族主义 
从历史到传说:宋代割牛舌疑案的流变及成因被引量:1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94-100,共7页闫博 孟子勋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佛教寺院与宋代诗歌的互动关系研究”(19XZW013)。
割牛舌案是北宋史上的真实案件,叶宾、包拯、穆衍、韩跂等人先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审理过相似案件。宋时该案已演变为传说,明时小说亦受相关传说影响而对割牛舌案故事有所改编,至现当代该传说仍在民间口头传播。割牛舌案经历了从历...
关键词:历史 传说 割牛舌案 流变 
双雪涛小说三论
《怀化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104-107,共4页李婷 郑亦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继承、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6ZDA240)。
东北80后作家双雪涛以短篇小说创作著称,其用独特的多角度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讲述艳粉街上的人和事,描写了种种扑朔迷离的东北凶杀案件。在真实与虚构的魔幻交织中,展现了东北城市及其工厂的没落与被遗忘,东北人在生活中的顽强拼搏,以...
关键词:双雪涛 疑案 东北 故乡记忆 没落 
经学何以入哲学?——兼与赵汀阳先生商榷
《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2期24-26,共3页吴飞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比较哲学视野下的性命论哲学研究”(20AZX010)的阶段性成果。
一赵汀阳先生的《中国哲学的身份疑案》(以下简称《疑案》)一文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哲学要研究本源问题,本源问题必须具有直接性、自明性和普遍性。基于以上思路,赵先生认为,中国思想虽然本来具有理论性,但"经学传统和心学传统对学术的轮...
关键词:赵汀阳 自明性 核心点 经学传统 本源问题 疑案 精彩之处 哲学 
鲁迅早期文章的译/作问题与近代翻译的文学政治——从《斯巴达之魂》“第一篇”疑案说起被引量:10
《文艺争鸣》2020年第11期29-38,共10页符杰祥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内馆藏新文学名家创作手稿资料索引与联合编目”(项目编号:18AZW018);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现代中国文学名家名作手稿校勘与研究”(项目编号:2017BWY010)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古怪的文章"1903年,尚在日本弘文学院读书的青年留学生周树人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译/作《斯巴达之魂》,刊载在《浙江潮》第五期(1903年6月15日)与第九期(1903年11月18日)上。比较"古怪"的是,对于"第一篇用铅字排印在期刊上发表...
关键词:《斯巴达之魂》 周树人 《浙江潮》 弘文学院 留学生 近代翻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