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文焕

作品数:13被引量:16H指数:3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广西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毛南族文化思考教学改革经验及思考文化品牌更多>>
发文领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青年文学家》《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北方文学(下)》《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村建设: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另一种思考——基于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调查
《新西部》2025年第2期154-159,共6页韦文焕 
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KY63007)。
可持续发展议题在传统村落保护中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传统村落文化产业化发展可能引起的失真风险与新村建设可能对传统村落文化造成的冲击,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亟须得到妥善解决。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一些传统村落通过新村建设取得了显...
关键词:新村建设 红岩村 传统村落保护 恭城瑶族自治县 可持续发展 资源吸引 传统风貌 旧村 
壮族山歌校园传承路径研究——基于南宁市武鸣区中桥小学音乐课堂调查被引量:1
《广西教育》2021年第13期15-18,24,共5页韦文焕 
本文以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中桥小学音乐课堂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并总结壮族山歌进校园的内容、形式与效果,提出建立长期有效的山歌教学模式、加大双语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加大力度编撰壮族山歌教材等壮族山歌校园传承路径。
关键词:壮族山歌 教育传承 音乐课堂 
民俗主义视域下的毛南族分龙节考察被引量:1
《河池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32-36,共5页韦文焕 陈钰文 
2018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一般课题“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宗教信仰美学研究”(18BZX002)。
具有传统祭祀仪式特征的现代分龙节融入舞龙、长桌宴、民俗狂欢晚会等具有毛南族特色的新文化样式,它们丰富了节日的内涵和外延。从民俗主义的视角看,现代毛南族分龙节满足了人们对当代节日的文化需求,实现了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毛南族分龙节 民俗主义 节日重构 
广西环江毛南族“傩文化”品牌构建的经验及思考被引量:4
《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9年第9期145-146,共2页韦文焕 
广西环江毛南族'傩文化'形式丰富,独具特色,目前主要活跃在毛南族地区的还愿仪式'肥套'以及毛南族传统农耕节'分龙节'中。新世纪以来,环江县政府结合毛南族'傩文化'的特点,以毛南族分龙节节庆为载体,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打造了毛南族'...
关键词:毛南族 傩文化 文化品牌 
毛南族与仫佬族花婆神话对比研究被引量:1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22-26,共5页韦文焕 
2017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在<民间文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7JGA352)的成果之一
广西河池地区的毛南族和仫佬族聚居地相邻,语言、风俗有很多相似之处,两族的花婆神话都通过民间的日常拜祭、架桥求子、送子还愿等仪式得以延续传承,这种传承是当下民间文学活态传承的重要方式,对比研究毛南族与仫佬族花婆神话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南族 仫佬族 花婆神话 活态传承 
罗城壮族山歌的生态美被引量:1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年第5期120-122,共3页韦文焕 
2017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A类项目)"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在<民间文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7JGA352)阶段性研究成果
地处桂西北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不仅有独特的仫佬族山歌,壮族山歌也广为传承,难能可贵的是在物质社会化的今天,罗城壮族山歌仍能保持着传统且完整的演唱形式和主题,这些山歌叙述着壮乡人们对自然万物的朴素意识,表达着人与自然、人与社...
关键词:罗城 壮族山歌 生态美 传承 思考 
天峨县壮族蚂拐文化节的人文特征与文化思考被引量:3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22-26,共5页韦文焕 
2014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红水河流域生态长寿文化建设推动旅游发展的探索"(项目编号KF2014012)阶段性成果
天峨县壮族蚂拐文化节是天峨县政府以壮族传统节日"蚂拐节"为核心打造的一个旅游文化节,近年来,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娱乐活动引起人们的大量关注。天峨蚂拐文化节以"葬蚂拐"为核心展开一系列的活动,同时,把闹田垌、篝火游乐、蚂...
关键词:壮族蚂拐节 人文特征 文化思考 
上林县“渡河公”节俗探究与文化思考被引量:2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92-97,共6页韦文焕 
2014年广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建设项目"红水河流域生态长寿文化建设推动旅游发展的探索"(项目编号KF2014012)阶段研究成果
"渡河公"节是广西上林县三里镇一个独特的壮族节日,它形成的历史虽不长,但却以丰富的节俗活动和独特文化内涵为民众喜爱。近年来,随着上林旅游业的大力开发,"渡河公"节变得广为人知,"渡河公"节俗在形式上也由原来的简单单一变得丰富多彩...
关键词:渡河公 节俗功能 文化思考式 
二十世纪桂西北小说的发展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73-78,共6页杨东 韦文焕 
2015年广西高校科研项目"广西当代作家对民族诗意栖居的探索"(课题编号KY2015LX799)成果
桂西北作家群是广西最重要的作家群之一,其小说创作尤为引人注目。桂西北小说从二十世纪早期开始起步,十七年和"文革"期间出现了《穿云山》等作品。新时期中,聂震宁、蓝怀昌等作家最先开辟了桂西北小说创作的新天地,之后,东西、黄佩华...
关键词:二十世纪 桂西北 小说 
谈广西80后诗人创作的生态意识
《青年作家》2015年第12期57-59,共3页韦文焕 
2015年度广西高等学校科研项目立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广西当代作家对民族诗意栖居的探索》项目编号:KY2015LX799
文学中的生态意识通常指近代社会人们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产生的一种保护回归自然的意识。生态意识表现在文学作品中一般是作家通过叙述和描绘自然现状,引起读者回忆以及关注自然,提示人们能正视工业文明带给自然的破坏,最终能引起...
关键词:生态危机 生态意识 人与自然 诗人创作 精神生态 问题的核心 社会生态 诗歌精神 写作态度 我的母亲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