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涛

作品数:22被引量:59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安徽中医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温病病因中医理论中医学新安医家更多>>
发文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医教育》《中国中医药科技》更多>>
所获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考辩被引量:6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3,共3页李洪涛 
温病的发病类型是历代温病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目前通常认为,温病之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系由明代汪机首倡。文献考析表明,此说失确,并对其名实所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温病 新感温病 伏气温病 汪机 
温病病因四辨被引量:2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1-3,共3页李洪涛 
通过复习历代医家有关温病病因及传染流行的论述 ,对规划教材《温病学》温邪主导温病传染流行的观点提出质疑 ,认为不属于温邪的疠气是温病传染流行的根源所在 。
关键词:温病 病因 中医 传染病 流行病学 
温病病因三辨被引量:2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3,共3页李洪涛 
对温病新感和伏气概念源流及其有关邪伏部位和时间等进行剖析 ,认为新感、伏气学说虽在温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因理论阐述难以自洽 ,临床实际无法验证 。
关键词:温病 病因 发病类型 新感 伏气 
温病病因再辨被引量:2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1-3,共3页李洪涛 
主要就高等医药院校《温病学》教材中有关温热病邪的问题展开探讨 ,认为其将温热病邪由与温邪同义蜕变成温邪之一种 ,用以专指“伏寒化温”而为引起春温的具体病因的做法值得商榷 。
关键词:温病 病因 温热病邪 伏寒化温 中医学 
温病病因辨被引量:1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3-5,共3页李洪涛 
在梳理历代医家温病病因认识的基础上 ,对规划教材《温病学》有关论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括剖析。认为应超越温病与伤寒学派争论的局限 ,以更高层次的外感病为研究对象 ,构建属于外邪的六淫和疠气二元病因理论 。
关键词:温病 病因 温邪 六淫 疠气 外感病学 
王士雄温病学术观点探析被引量:10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1-3,共3页李洪涛 
王士雄是善于继承创新的温病学家 ,学术观点散见于《温热经纬》雄案中 ,主要为 :肯定温病既有新感亦有伏气 ,反对非难伏气之说 ;首倡温病传变的顺、逆两种形式 ;论证暑、湿原为二气 ,暑邪未必一定兼湿。
关键词:王士雄 《温热经纬》 温病学 学术观点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定名及学科建设的思考被引量:2
《中医教育》2000年第6期10-11,共2页刘兰林 李洪涛 
关键词:学科建设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 学科定名 
论寒凉与温补学派的争鸣被引量:5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3-5,共3页李洪涛 
对寒凉学派与温补学派的争鸣作简要概括并进行反思 。
关键词:寒热急鸣 寒凉学派 温补学派 中医理论 
温补培元方对脾肾阳虚型小鼠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年第3期146-146,共1页童光东 袁静 刘惠玲 吴华强 李洪涛 张景湖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95-医-11)
关键词:温补培元方 脾肾阳虚型小鼠 红细胞免疫功能 
温补培元方对脾虚小鼠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中国医药学报》2000年第6期66-67,共2页童光东 袁静 刘惠玲 金敖兴 吴华强 李洪涛 张景湖 
温补培元方是由人参、黄芪、附子、黄柏、山萸肉等13味中药组成的。是从新安温补培元医家汪机、孙一奎、郑重光、吴楚等8位医家653例运用温补培元法的医案中,用Foxpro编译程序进行统计,并根据这些医家的配伍规律,总结而成的。为了进一...
关键词:脾虚 免疫功能 中医药治疗 温补培元方 小鼠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