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吉贤

作品数:35被引量:8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小说文学实践演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现当代文学更多>>
发文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发文期刊:《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文艺理论与批评》《现代中文学刊》《经济导刊》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难题与挑战:《杜晚香》的文学史价值
《文艺争鸣》2024年第12期74-84,共11页贺桂梅 董丽敏 何吉贤 李云雷 李晨 刘亦扬 樊亚菲 张炼红 冷嘉 
李晨:《杜晚香》从直观上看缺乏内在的自足性,想单就文本把问题讨论清楚,很困难。所以我们常常会外溢出去,外溢到当时的政治、文学、社会形势或丁玲自己在1955年之后的遭遇中。但是外溢出去之后,往往难以再归回到文本。
关键词:《杜晚香》 自足性 丁玲 文学史价值 外溢 文本 
人,在小说中成长——“小说家”丁玲及其文学探索之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10期44-62,共19页何吉贤 
从文学成就和文学史定位的角度解读丁玲的小说,需将丁玲的小说创作放在其人生经历中。丁玲作为“后五四”时代的代表性作家,在小说主题和形式上继承了“五四”,且是对“五四”的深化和突破。“左转”过程和投入革命工作后的创作中,具体...
关键词:丁玲小说 “后五四” “唯一的无产阶级作家” 主体转变 “完成之作” 
“内面的人”及其限度与作家“自己的人物”——丁玲未刊小说手稿《杜秀兰》杂谈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4期68-72,84,共6页何吉贤 
丁玲未刊手稿《杜秀兰》在创作时段上处于《粮秣主任》和《杜晚香》之间,具备相当的完成度,《杜晚香》的整理和发表,填补了丁玲当代时期从1953年到1977年二十四年间的创作空白,无论是对于丁玲个人的创作史,还是对于理解当代语境下成熟...
关键词:丁玲 《杜秀兰》 心理描写 人物塑造 
当代文学、当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史——一个基于1980年代以来人文思想背景的梳理被引量:1
《现代中文学刊》2023年第6期8-15,共8页何吉贤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中央戏剧学院科研培育计划“抗战演剧队文献整理与研究”(PYXT2203)阶段性成果。
“当代文学”在中国内地的不同语境中包含了多重的涵义。在描述性的语境中,它统称“当下”正在进行中的文学实践(包括文学创作、批评和研究)。由于时间的无限直线向前发展,“当下”具有无穷向下延伸的趋势。至今为止,尽管统称意义上的...
关键词:当代文学研究 当代文学史 文学实践 人文思想 文学创作 现代文学 不同语境 
“须知少日孥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石岸书文学批评印象
《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第2期209-209,共1页何吉贤 
在当代的思想和文化潮流中,以我对石岸书文学和学术志趣的了解,他当然不会满足于仅仅做一位严守“岗位意识”的文学批评者。石岸书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文学体制研究起步,涉入新时期文学的结构内部,在他的写作脉络中,深藏着一种颠覆性的...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史 批评意识 新时期文学 文学体制 文学批评 文化潮流 岗位意识 石岸 
“从延安走来的人”——丁玲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生及其当代阐释被引量:5
《文艺理论与批评》2022年第3期25-43,共19页何吉贤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既是对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经验和苏区文艺实践的继承和总结,也是对其问题的克服。丁玲作为延安时期既具有左翼文学创作实绩,又具有苏区文艺实践组织经验的作家,深度参与了《讲话》的发生和形成。...
关键词:左翼文学经验 苏区文学实践 丁玲与《讲话》 “深入生活”论 
“热情”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情感动力被引量:5
《汉语言文学研究》2022年第1期18-21,共4页何吉贤 
本来想试着谈另一个题目,因为想到我们这个会议的题目是“20世纪中国革命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但会议进行到现在已经接近尾声了,从会议提交的论文和各位的发言来看,我们的讨论中还没有充分讨论诸如“如何理解作为革命世纪的20世纪中国”...
关键词:情感动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整体性 细读 革命 
30年来“重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潮流
《经济导刊》2021年第12期87-93,共7页何吉贤 张翔 周展安 
中信基金会资助课题“当代小说创作中的‘重述20世纪中国’潮流”(项目编号:QA150507)的阶段性成果。
“20世纪中国”及其历史叙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大陆众多重要小说家陆续投入相似类型的创作,就是通过一部长篇小说(或者系列长篇小说)叙述“20世纪中国”的长时段历史。他们感到从整体上把握和叙述“20世纪中国”的时机已经来临...
关键词:历史叙述 文学潮流 新叙事 重述 20世纪80年代后期 长篇小说 
地方路径与“20世纪中国革命和文学”研究中的可能性被引量:5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2021年第1期27-32,共6页何吉贤 
"20世纪中国革命和文学"研究是"历史化"取径下的产物之一,目的在于将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还原到具体的地域文化和与具体的人、事、地的实际关系中,通过考察其"结构过程"及其与更为广大的历史过程的关系,凸显在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中,文学...
关键词:20世纪中国革命和文学 “历史化” 地方性 普遍性 
“小说回乡”中的精神和美学转换——以周立波故乡题材短篇小说为中心被引量:4
《文艺争鸣》2020年第5期61-74,共14页何吉贤 
1954年11月,离家多年的周立波首次回湖南益阳老家,参加家乡发展互助组、建立初级社的工作。1955年10月,周立波将全家从北京迁回家乡,住在湖南益阳市郊桃花仑乡竹山湾。直到他1979年在北京去世,25年间,周立波一直居住奔波于湘京两地间,...
关键词:周立波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