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溪

作品数:19被引量:72H指数:6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主题:文人陈洪绶庄子如画白居易更多>>
发文领域:建筑科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人文地理》《建筑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荣宝斋》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玩古:文人的器物美学
《中华书画家》2024年第10期16-39,共24页李溪 
一、遗世之美。谈到文人之物的品性,明人陈继儒在《岩栖幽事》中有“十七令”云:“香令人幽,酒令人远,石令人隽,琴令人寂……金石彝鼎令人古”。这有别于文震亨《长物志》里“石令人古,水令人远”的说法。如果说石之古是在于其年代不可...
关键词:《长物志》 陈继儒 令人 文震亨 岩栖幽事 器物美学 
作为“思”的中国文人艺术被引量:1
《艺术广角》2024年第2期102-112,共11页李溪 皮佳佳 周敏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构视阈下的中国新时代文艺评论研究”(22VRC099)阶段性成果。
对于中国艺术而言,艺术的世界是“思”的世界。自五代北宗开始,艺术家和艺术评论者兼具思想家的角色,这深刻地塑造了中国艺术尤其是文人艺术的面貌。“平淡天真”是五代以后中国艺术的重要命题。平淡并非极简,而是将一切浮华绚烂慢慢蜕...
关键词:中国文人艺术 风-景 平淡天真 观念 
“古物”何以在场?——以中古时期的“隐几”为中心
《上海文化》2021年第4期72-82,共11页李溪 
本文以中古时期的"隐几"为例,探讨彼时的人们如何看到"古物"在日常世界中的"在场"问题。一方面,汉末魏晋以来将本为先秦礼仪之物或日用之物的隐几"古物化",意味着隐几的意义脱离了其原本的结构而"超越"为一个普遍的价值和存在状态。但...
关键词:隐几 古物 名士 白居易 文人之物 
以意造园,复以园造意:从《红楼梦》第十七回看文人园林被引量:6
《风景园林》2020年第6期42-47,共6页李溪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通过一众人在园中的游赏、题名与品评,不只为读者呈现出园林空间的总体面貌,还探讨了园林的真意和趣味之所在。从中可知,文人是在对诸多刻板和不适当的观念的反省中,逐渐建立起"文人园"作为生命世...
关键词:风景园林 《红楼梦》 园林题名 曲径通幽 天然图画 雅俗之辨 
古雅:宋人对古铜器的“文人态度”被引量:5
《文艺研究》2018年第10期129-139,共11页李溪 
王国维晚年曾提出,宋代金石学的高度成就不止源于对古代知识的追求,还源于一种鉴赏的兴味。这种兴味类似于他早年曾谈过的由古物自身的遗世之感以及基于修养的审美判断结合而成的"古雅"趣味。在北宋,这种趣味不但体现在铜器铭文对书法...
关键词:古铜器 文人 古雅 态度 宋人 审美判断 书法艺术 铜器铭文 
18世纪英国废墟景观之美学探究被引量:8
《风景园林》2017年第12期36-43,共8页李溪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西方美学史1-2卷"(批准号:14JJD720022)资助
在18世纪的英国,对废墟中的"时间性"美学的重新领悟,曾经推动旅行者和建筑师探索了一种新的景观美学概念"如画"。这一观念中,既包含田园牧歌式的古罗马废墟的回忆所引起的"愉悦的忧伤",又包含对崇高的哥特式废墟所裹挟的沉重历史的反思...
关键词:英国废墟景观 如画 中式园林 
权力、文化与审美:当代城市景观中的三重“幻象”被引量:5
《景观设计学(中英文)》2015年第4期22-29,共8页李溪 
文章批判了当下城市景观中存在的权力、文化与审美的三重"幻象",指出景观自身应当寻求作为人之本真生命的归属,而非任何外在的符号所附加的价值。
关键词:城市景观 幻象 权威 文化 审美 
诠“势”:意义结构与周易哲学被引量:4
《学术月刊》2014年第12期66-73,65,共9页李溪 
表面上看,在中国的概念系统中,"势"并不占有核心的位置。然而,在涉及具体的文化领域中,却常常可见以"势"作为关键的理论概念的例子。"势"在艺术、政治与军事等中国文化的不同向度中的意涵,表达了一个相似的意义结构,这个结构就是以周易...
关键词: 周易 阴阳 天机 变通 
天下谁弗乞者——从陈洪绶《乞士图》看明末清初士人心态(下)被引量:1
《荣宝斋》2014年第12期146-157,共12页李溪 
三忧乐之间:士大夫的乞食情怀这幅出自文人之笔的《乞士图》,虽说是取自佛教题材,但其意义并不只在佛经之内。杜濬题云:“是阿罗汉乃名乞士,然则乞士即阿罗汉也,则余与此老,不当相视而笑耶?”不但僧人是乞士,包括杜濬和老莲在内的天...
关键词:士人心态 乞士 戴逵 杜濬 天下士 陈洪绶 孙枝蔚 老莲 人生理想 世说新语笺疏 
空间的神话:罗兰·巴特论城市与建筑被引量:1
《外国美学》2014年第2期194-208,共15页李溪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在中晚年转向后结构主义后,曾对城市与建筑展开一系列论述。他的目光首先投向了埃菲尔铁塔。当世人都在质疑铁塔的意义时,他以细腻的文笔赞颂了铁塔以技术的赤裸和功能的匮乏,完成了建筑的现代转型。同时,轻盈的造型...
关键词:乌托邦 内韵 中性 空/间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