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少华

作品数:25被引量:13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更多>>
发文主题:《管锥编》《汉语大字典》《考工记》《大学语文》《周礼正义》更多>>
发文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江西社会科学》《古典文学知识》《文史知识》《古籍研究》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关于形讹二例的理解与注释
《古籍研究》1999年第4期54-55,共2页汪少华 
南宋洪迈《容斋四笔》卷二有《抄传文书之误》一则:今代所传文书,笔吏不谨,至于成行脱漏。予在三馆假庾自直《类文》,先以正本点检,中有数卷皆以后板为前,予令书库整顿,然后录之。他多类此。周益公以《苏魏公集》付太平州镂板,亦先为勘...
古人的坐姿与座次被引量:3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126-130,共5页汪少华 
古人的“坐”是两膝并拢着席或着地 ,双足在后 ,脚背朝下 ,臀部落在脚跟上 ,这是“安坐” ;与之相对的“危坐”则是臀部离开脚跟 ,腰板伸直 ,上身耸起 ,又称“长跪”“跽”。“踞”是臀部着地或着物 ,两腿前伸 ,“蹲”与“踞”的不同在...
关键词:古人  安坐 危坐 长跪 箕踞 座次. 
新颖可喜还是切合语言事实——也谈“坐行”与“屋漏”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106-107,共2页汪少华 
《战国策》所记伍子胥的“坐行”,从古代坐姿角度看就是膝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屋漏”,从句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证。
关键词:坐行 屋漏 
《报任安书》中的“广主上之意”
《文史知识》1998年第4期114-115,共2页汪少华 
司马迁《报任安书》:"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眶眦之辞。"其中"广主上之意"之"广",教材、选本和辞典注释不一:一种释为"宽慰",如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
关键词:报任安书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 司马迁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古文观止译注 古代汉语 朱东润 主编 补充 
《考工记》的两处断句
《古籍研究》1998年第1期68-,共1页汪少华 
《周礼·考工记·韗人》:'为皋鼓,长寻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末一句,上海古籍出版社《黄侃手批白文十三经》,中华书局《周礼正义》点校本都在'倨句'下断句,实有不妥。何谓'倨句'?孙诒让解释说:'凡侈者曰倨,敛者曰句,合校其角度之锐...
关键词:《考工记》 周礼正义 程瑶田 侈弇 点校本 清经解 黄侃 合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 无定形 
说《谏逐客书》的“客”被引量:1
《古汉语研究》1997年第4期76-76,共1页汪少华 
说《谏逐客书》的“客”汪少华李斯《谏逐客书》是篇杰作,二千多年来脍炙人口。然而对文中“客”的解说,当代注本和辞书却往往未能确切中肯:①《汉语大字典》:客卿,即在本国做官的外国人。(“客”字第5义项)②《汉语大词典》:...
关键词:《谏逐客书》 客卿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做官者 《汉语大字典》 范睢 《汉语大词典》 《大学语文》 古文观止译注 李斯 
“今反表以为里兮,颠裳以为衣”——《上古时期的“衣”与“裳”》质疑
《文史知识》1997年第11期123-126,共4页汪少华 
柴静、白友涛《上古时期的"衣"与"裳"》一文认为:"上古时期‘衣’指下衣——裙,也用来泛指衣服;‘裳’指上衣。"(《文史知识》1997年第3期。下简称《衣》文)我以为此说实属无稽之谈,不能不辩。《衣》文提出的第一个理由是:
关键词:上古时期 下衣 文史知识 衣服 郑玄注 衣裳 象征 理由 原始人 荀子 
也谈“朱门酒肉臭”的“臭”被引量:2
《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5期106-109,共4页汪少华 邓声国 
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千古流传的名句,明白晓畅无歧义。然近读莫道才先生《'朱门酒肉臭'之'臭'作何解》(《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2期),其文谓'臭'指气味,与'酒肉'连用,则指酒肉的香味,理由是肉在寒冬不易发臭,酒更不会发臭,...
关键词:死骨 杜诗 气味 杜甫 香味 文学知识 张九龄 唐玄宗 皮日休 腐败 
“滥觞”正义被引量:1
《文史知识》1997年第10期125-127,共3页汪少华 
《文史知识》1996年第12期谢质彬先生《释"滥觞"》一文对"滥觞"成说提出质疑,认为:《荀子·子道》"其源(不)可以滥觞"就是"其源(不)可以盛满一酒杯"的意思,而不是"其源(不)可以浮起酒杯"的意思。谢文确有新意。然而阅读再三,仍觉未能切...
关键词:酒杯 荀子 流量 孔子家语 文史知识 质疑 淮南子 水流 泛滥 说文 
也谈孙膑的“坐”与赵太后的“持踵”被引量:2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82-84,共3页汪少华 
《史记》中孙膑“坐为计谋”的“坐”并非强调孙膑乘车的异于常则,而是可有可无的文字;《战国策》中赵太后“持其踵”是握(或托扶)女儿的脚穿屦。
关键词:孙膑 坐姿 赵太后 持踵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